教学视频下载|视频教程下载_学艺网

 找回密码
 加入学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6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石鲁的“山水”历史画解析

[复制链接]

2398

主题

0

粉丝

7228

积分

艺考研究生

Rank: 8Rank: 8

帖子
2399
日志
0
相册
0
威望
0
艺币
4829
积分
7228
艺考专业
美术
在读学校
北京美术学院
来自省市
湖北
在线时间
92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3-28
最后登录
2012-6-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4-7 11:12:3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学艺网 81art.com温馨提示】马上注册学艺网,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轻松学艺术 立即注册学艺网 已有账号?点击登录。您也可以直接QQ登录…… :) 不要忘记寻找学艺网藏宝图哦! 关闭
1949年以后,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国画创作被放置到了一个全新的外部环境中,以革命题材为主的历史画创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虽然齐白石、黄宾虹这样的老一辈艺术大师已经无力再去作出什么更改,但中青年艺术家却是必须要改变的。在那一段漫长的岁月中,中国画作为一种重要的公共艺术,它的绘画美学已经有了惊人的变化。

      但仍然有不少能够真正经受住时间考验的历史画创作,其中石鲁的《转战陕北》和《东渡》尤为重要。它们不仅叙事恢弘、撼人心魄,更重要的是突破简单教条,以传统绘画精髓为时代创作的根本,进而创造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中国历史画新样式。在这样的作品面前,我们不禁会思索:是什么造就了一个如此辉煌的历史画巅峰,它对我们现在历史画创作又有何积极的借鉴意义?

    1959年初为了给国庆10周年献礼,石鲁接受了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的命题创作《转战陕北》。这是一幅真正的历史画杰作,但它首先是一幅山水画,是纯粹中国艺术的表现形式,是在西方历史画情境中无论如何也不能衍生出的中国式的创造,是一幅“山水”历史画。


    《转战陕北》在第一时间抓住观众的,是一片气势雄壮的群山。熟悉中国文化的人都知道,山水画有一个时空概念,但是并不确指为某时某刻的某地,观众也不会将注意力集中在如西画一样的典型时刻上,而是习惯于对一个比现实更为宏大的时空进行把握。作为长安画派的代表人物,石鲁无疑熟悉黄土高原的风土人物,他画的山是黄土高原的山,画中透现的感情是那个时代真挚的感情,《转战陕北》完成了对“比现实更为宏大的时空的把握”。


     但石鲁又何尝在画山,他不只是在画一幅只有传统山水意境的山水画,他还在“画”人,在以山喻人。以如此手段创作,石鲁不是首创者,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就曾经以君臣比拟山水画中主峰和次峰的关系,但有着君臣关系的山水画又何能成为高扬革命精神的历史画?石鲁的高妙之处正在于此。他在当年《美术》6月号上发表的《创作杂谈》中说:“风景(山水)画可以通过曲折的关系表现人的伟大,描写山的雄伟,就有人的存在,有时代感情。有时,它比直接描绘人物的画还有独到之处。”〔1〕这段文字清楚地透露了石鲁的创作目的,那就是要创造一幅超越人物画的、具有时代情感的和表现人的伟大作品。《转战陕北》达到了这个目的。


     作为突出的“山水”历史画,《转战陕北》还有一个精妙之处,是它的点题功夫,这也是石鲁谙熟传统的一个证明。一个“转”字,既表现为画面山势的转折,又寓示着1947年那场革命战争的转折,转折起伏的山间隐藏着以山崖上的战士和马匹为象征的千军万马,他们直接导致了战争形势的转折。画家用了传统的“藏”字诀,用隐蔽的手法超越简单人物群像的描绘,在这里“藏”和“不藏”已经是两个境界了。一个“战”字,由画面上的三位战士和马匹点出。观众可以想象,如果没有他们,仅仅保留毛泽东的主体形象,那么就没有“战”的意味,这幅画就只能是毛泽东感怀祖国大好河山的诗意画了。就这样,“转”、“战”、“陕北”(山水描绘)被《转战陕北》成功地描绘了出来,这个标题实际代替了传统山水画中题写诗歌的功能,既是归纳,也是引申。文革前夕对这幅画有过一次全国性的批判,意见集中在对作品“悬崖勒马”和“走投无路”的解释上,则完全是不懂中国画美学的误读或别有目的的歪曲。


      1948年毛泽东从延安东渡黄河,进入华北,从此中国革命也从战略防御进入了战略反攻阶段。《东渡》表现的就是这个重要的历史时刻。由于原作丢失,现在只能根据一些间接的信息来推测《东渡》的真正面目。但即使如此,我们仍然能够跨越时空,感受到石鲁倾注在这幅作品中的特殊魅力。《东渡》是一幅以人物为主体的作品,但完全区别于其他人物画的创作模式,它不强调以写实手法完成对具体人物的刻画,而是突出笔墨,突出以笔墨牵带出的文化精神。在这幅作品中,河面似乎在翻涌,人物则在各种自然力量的聚散中顽强地保持平稳,作品动感极强,这种壮观景象给人以巨大的视觉冲击。画面所有的一切都是由石鲁独创的“金刚挫”笔法写成,所谓力聚千斤,铮然有声
本文出自学艺网,转载请注明出处,原文地址: http://jiaoxue.81art.com/learn-27260-1-1.html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转播转播0 分享艺术展览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学艺网温馨提示: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学艺

关闭

艺城网精彩推荐上一条 /2 下一条

艺术培训|明星博客|演员论坛|视频教程|手机教学|视频教学

商务合作 广告服务 招聘英才 明星博客 演员论坛 网站地图 藏宝图

明星代言 高端培训 在线教育 法律顾问:北京时代先锋律师事务所

京ICP备06064098号 京ICP证09056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4107号

GMT+8, 2025-10-15 07:50 , Processed in 0.070646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本网站由北京学艺文化中心承办。为做大做强网站,本站接受风险投资商咨询,请联系010-81968196

广告合作电话:010-81828388 13683139966 (陈老师) 商务洽谈电话:010-81968196

监督投诉电话:010-81968196 13161897008 (张老师) 信息处理电话:13683139966

联系QQ:81182745 353157718(李老师)MSN: star#iflove.com(把#换成@,张老师)

学艺网旗下网站,明星品质,响亮品牌,愿与您携手腾飞,一起共创大业!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