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视频下载|视频教程下载_学艺网

 找回密码
 加入学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13|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编导考生一定要知道的好莱坞十大导演

[复制链接]

449

主题

0

粉丝

1587

积分

艺考大学生

Rank: 6Rank: 6

帖子
1282
日志
3
相册
1
威望
0
艺币
305
积分
1587
在线时间
182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4-28
最后登录
2011-9-2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5-30 10:53:3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学艺网 81art.com温馨提示】马上注册学艺网,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轻松学艺术 立即注册学艺网 已有账号?点击登录。您也可以直接QQ登录…… :) 不要忘记寻找学艺网藏宝图哦! 关闭
1.斯蒂文·斯皮尔伯格
姓名:Steven Spielberg (全名:Steven Allan Spielberg)
译名:斯蒂芬·斯皮尔伯格
生日:1946年12月18日
出生地:美国 俄亥俄州辛辛那提
星座:射手座
身高:5英尺7英寸(1.71M)
血型:A型


简介

  称史蒂文·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为“电影奇才”一点也不为过,他是以史诗片《辛德勒名单》而荣获奥斯卡金像奖的大导演,他的《大白鲨》、《E.T.》、《侏罗纪公园》等著名的商业娱乐片却为更多的电影迷们所知,当人们带着这种印象涌向电影院去欣赏那部黑白电影《辛德勒名单》时,却发现了斯皮尔伯格的另一个世界,一个充满智慧和理性的世界,一个真正的电影艺术的世界。
  1994年3月2日,第66届奥斯卡颁奖晚会上,影片《侏罗纪公园》(《Jurassc Park》1993)和《辛德勒名单》(《Schindler's List》1993)囊括了共九项奖项。当这两部杰作的共同导演斯皮尔伯格登上领奖台时,全场起立,掌声不息,在这个属于斯皮尔伯格的夜晚,一向镇定含蓄的他也不禁潸然泪下。
  斯蒂芬·斯皮尔伯格1947年诞生于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市,其父是个电子计算机专家,其母是位颇有造诣的古典乐演奏家。斯皮尔伯格自小便喜欢冒险与幻想,又勤于思考。12岁生日那天,其父送给了他一架袖珍摄影机,这使他对拍电影更为着迷。从加利福尼亚大学毕业后,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去采访了环球公司电视部的总经理并因此于不久有幸成了与好莱坞电影制片厂签订长期合同的最年轻的导演。1971年,初出茅庐的斯皮尔伯格仅用十天就导演了他的第一部电视片《决斗》(《Duel》)。这部成本仅为30万美元的片子在欧洲上映时竟为环球公司赚了几百万美元,令圈内人士刮目相看。
  生性喜欢幻想的斯皮尔伯格最喜欢拍鲨鱼、太空人和蛇之类的题材。不久,他又指挥着一支庞大的摄制队伍和一条任性的机器鲨鱼拍摄了他的首部巨制《大白鲨》(《Jaws》1975)。该片那令人战栗的场景为好莱坞赢得四亿一千万美元的空前票房收入,让整个电影界目瞪口呆。接着,斯皮尔伯格结合个性,抓住了人们求幻想、求刺激的心理, 从1977年开始, 陆续执导了和制作了《第三类接触》(《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Kind》1977)、《外星人ET》(《E.T》1984)、《回到未来》(《Back to the Future》1985)和《夺宝奇兵》系列(《Raiders of the Lost Ark 》1981、《Indiana Jones and the Temple of Doom》1984、《Indiana Jones and the Last Crusade》1989)等诸多巨片。这些影片都以充满幻想的故事情节给观众以前所未有的离奇感受,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其中以《外星人ET》为代表的讲述地球上的人们与来自外层空间的生物接触的影片更给了观众以巨大的幻想空间和心理刺激,令斯皮尔伯格在美国几乎家喻户晓。该片使他被提名为奥斯卡奖最佳导演。至此,他那充满幻想的导演风格也已形成。
  但是,斯皮尔伯格的创作范围也有局限。他那纯熟高超的表现手法同影片类型单一化的内容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为了拓宽自己的导演路子,他于1985年首次执导了一部传记片《紫色》(《The Colocr Purple》)。在这部影片中,斯皮尔伯格抛弃了以前那些轻松愉快的故事,撷取了得奖小说的精华,真实地反映了一位黑人女性悲苦而倔强的一生。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被提名达十一项的该片在当年的奥斯卡晚会上却未获一奖,这不能不令人深感惋惜。然而,这时尚有点古典主义精神的斯皮尔伯格并不甘心向大众妥协,两年后,他又到中国上海拍摄了内蕴丰厚的《太阳帝国》(《Empire of the Sun》1987)。但命运不济,这部被美国影评委员会提名为最佳影片的作品与该年的奥斯卡奖又擦肩而过。
  可屡遭挫折的斯皮尔伯格并不以此为然,进入90年代,他更是马不停蹄,举措惊人。1991年,他拍了影片《霍克船长》(《Hook》),获得成功。1993年,他更是用近6亿美元的巨额成本制作了《侏罗纪公园》(《Jurassic Park》)。这部梦幻式的影片创造了一个神奇的恐龙世界并迅速在全美掀起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恐龙热且波及到日本、欧洲和东南亚。首映至今,该片已创利近十亿美元,突破了《外星人ET》创下的最高纪录。而更令惊奇的是,数月之后,他又推出一部与《侏罗纪公园》风格迦异的写实抒情的人文黑白片《辛德勒的名单》(Schindler's List》1993)。在该片中,流淌着犹太血液的斯皮尔伯格用史诗般的镜头把五十年前二次大战中德国纳粹屠杀六百万犹太人的惨剧搬上了银幕。斯皮尔伯格明知冷肃的题材、沉重的主题不被票房看好,但敢于冒险的他却抛弃了最拿手的玩意儿——电影特技,而采用了黑白底片与手提式摄影机。终于,斯皮尔伯格战胜了挑战,他以深沉的激情拍出了影片的真实感、历史感与人道主义襟怀,影片不仅赢得了高票房,还与《侏罗纪公园》一起,真正实现了他追求已久的奥斯卡之梦。此后,斯皮尔伯格又于1994年拍摄了影片《The Flintstones》,亦广受好评。最后,他又再度创建了一个恐龙公园,隆重推出了他的又一力作,《侏罗纪公园》的续集《失落的世界》(《The Lost World:Jurassic Park》1997),其栩栩如生的画面镜头令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而它宏大的场面和刺激的情境更是让观众心海澎湃,叹为观止。接着他沉下心来,拍摄了一部描写100多年前黑人命运的史诗片《断锁怒潮》(Amistad),本片于97年12月上映后,被人控告剽窃他人小说作品,因此到最后票房成绩并不十分理想。1998年,斯皮尔伯格拍摄了战争巨片《拯救大兵瑞恩》(Saving Private Ryan),影片重现了50多年前惊天动地的诺曼底登陆战的恢宏场面,让人惊骇的目睹了战争的激烈和残酷。影片用纪录片的手法表现了腥风血雨的战场,震撼人心。导演着重刻画了战争中人的关系和人性的表现。评论普遍认为此片是有史以来最好的战争片。斯皮尔伯格因此第二次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导演奖。
进入21世纪后,斯皮尔伯格平均每年都有一部电影问世,例如《人工智能》(A.I)等都是不错的影片。2005年,他连续推出了《世界大战》(War of the Worlds)和《慕尼黑》(Munich)两部大片,期望能重现1993年时的辉煌,但在第78届奥斯卡典礼上,两部影片均颗粒无收。不免使人有些失望。
在最近两年,斯皮尔伯格没有新作产生,只担任了某些电影的制片,例如《变形金刚真人版》等等,随后开始投入到《夺宝奇兵4》的拍摄中。2008年2月,派拉蒙为《夺宝奇兵4》发布了先行版预告片,引得众多粉丝大呼过瘾。本片有卢卡斯与斯皮尔伯格的联手打造,演员有哈里森·福特与凯特·布兰切特的加盟,再加上“金刚男郎”希安·拉博夫的加盟,使得《夺宝奇兵4》无疑成为2008年最值得欣赏的大片。
演员作品
Who Is Alan Smithee? (2002)
进入海滩:《雷霆救兵》 Into the Breach: 'Saving Private Ryan' (1998)
Making of 'Raiders of the Lost Ark' (1981)
导演作品
夺宝奇兵4 Indiana Jones and the Kingdom of the Crystal Skull(2008)
慕尼黑 Munich (2005)
世界大战 War of the Worlds (2005)
幸福终点站 The Terminal (2004)
少数派报告 Minority Report (2002)
神鬼交锋 Catch Me If You Can (2002)
人工智能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2001)
拯救大兵瑞恩 Saving Private Ryan (1998)
失落的世界:侏罗纪公园 Lost World Jurassic Park (1997)
断锁怒潮 Amistad (1997)
辛德勒的名单 Schindler's List (1993)
侏罗纪公园 Jurassic Park (1993)
霍克船长 Hook (1991)
直到永远 Always (1989)
夺宝奇兵3:圣战奇兵 Indiana Jones and the Last Crusade (1989)
太阳帝国 Empire of the Sun (1987)
紫色 Color Purple, The (1985)
夺宝奇兵2:魔宫传奇 Indiana.Jones.and.the.Temple.of.Doom(1984)
阴阳魔界(交易地点TradingPlaces(1983)) Twilight Zone: The Movie (1983)
外星人 E.T.the Extra-Terrestrial (1982)
夺宝奇兵1:法柜奇兵 Raiders of the Lost Ark (1981)
一九四一 1941 (1979)
第三类接触 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 (1977)
大白鲨 Jaws (1975)
横冲直撞大逃亡 Sugarland Express, The (1974)
飞轮喋血Duel(1971)
Firelight (1964)
编剧作品:
功夫熊猫Kung Fu Panda(2008)
Medal of Honor: Allied Assault - Spearhead (2003)
人工智能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2001)
七宝奇谋 Goonies, The (1985)
吵闹鬼 Poltergeist (1982)
第三类接触 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 (1977)
横冲直撞大逃亡 Sugarland Express, The (1974)
父子双雄 Ace Eli and Rodger of the Skies (1973)
Firelight (1964)

制片作品:西部风云 into the west

本文出自学艺网,转载请注明出处,原文地址: http://jiaoxue.81art.com/learn-934-1-1.html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转播转播0 分享艺术展览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449

主题

0

粉丝

1587

积分

艺考大学生

Rank: 6Rank: 6

帖子
1282
日志
3
相册
1
威望
0
艺币
305
积分
1587
在线时间
182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4-28
最后登录
2011-9-26
沙发
发表于 2011-5-30 10:54:27 |只看该作者
2.詹姆斯·卡梅隆
男,生于1954年8月16日,加拿大安大略省Kapuskasing
星座: 狮子座
更多译名:
占士金马伦、詹姆斯卡麦隆、詹姆斯·卡梅伦、詹姆士柯麦隆
更多名字:
本名: James Francis Cameron
昵称: Iron Jim
生平:
詹姆斯·卡梅隆1954年8月16日出生在加拿大的安大略,父亲是一位工程师。1971年他迁往美国,在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主修物理,但是大学毕业后,他却给别人开卡车。1977年,卡梅隆看到了乔治·卢卡斯的经典科幻影片《星球大战》,他开始意识到自己想要做什么了。他在影坛的第一份正式工作是在罗杰·考曼(Roger Corman)1980年影片《世纪争霸战》(Battle Beyond the Stars)中任艺术总...
  在每一篇详尽描述詹姆斯?卡麦隆生平的文章里,几乎都要不可避免地使用“恶名昭著”这个词——没错,他在拍摄地是个苛求、专横的“暴君”;在家庭中是个不会体贴并且见异思迁的丈夫;在好莱坞同行看来,卡麦隆是一个偏执狂和烧钱的机器。然而在很多普通影迷眼里,这些指责完全无关紧要,它们不是鸡蛋里挑骨头就是出于嫉妒的恶意攻击,世界上只有一个詹姆斯?卡麦隆,那就是大英雄詹姆斯?卡麦隆,大天才詹姆斯?卡麦隆,无与伦比、无所不能的大导演詹姆斯?卡麦隆。
  无疑,詹姆斯?卡麦隆是二十世纪最引人注目的导演之一,他曾经两度创造电影投资的最高纪录,拍摄过一部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卖座的影片,平了一部影片获得奥斯卡奖数目的纪录,并且每一部影片都为以后的电影树立了技术的标杆。在说起詹姆斯?卡麦隆的时候,人们不免要提到另一位杰出的商业片导演斯蒂文?斯皮尔伯格,能跟这位二十世纪的电影巨人相提并论,本身就说明了卡麦隆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在下面关于卡麦隆生平和作品的叙述中,笔者也不免要将他和斯皮尔伯格进行一些饶有趣味的比较。
  就像很多传记作者喜爱的名人一样,詹姆斯?卡麦隆的早年生活就不同凡响且充满预示性。1954年,卡麦隆出生在加拿大奥兰多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其父是一个电气工程师,而母亲是一个艺术家,似乎他一生下来就注定会具有工程和艺术两方面的才华。少年时的卡麦隆就具有非凡的工程才能和组织能力,曾经带领小伙伴们制造过一个足以在地面上留下弹坑的抛石机,以及用一个自制的潜水艇把一只老鼠送到了尼亚加拉河底。在艺术方面,他曾和母亲学习过多年的绘画,并且曾在家乡举办过画展,并且很小就开始写科幻小说,在12岁时所写的一部科幻小说被看作是他的科幻影片《深渊》故事的原型。在卡麦隆14岁的时候,他看到了大师斯坦利?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奥德赛》。当时卡麦隆被惊呆了,在电影院里连续看了10遍之多,从此在心灵中萌发了制作电影的愿望,开始用父亲的8毫米摄影机拍摄一些简陋的影片。
  中学毕业以后,卡麦隆被一所大学的物理系录取,他很快就对大学的课程感到失望,跑出校园闯荡社会。他干过机械修理工,更主要地是给别人开大卡车——有趣的是,直到今天詹姆斯?卡麦隆看起来还是更像一个卡车司机,而并非一个电影导演。1977年,卡麦隆看到了乔治?卢卡斯的经典科幻影片《星球大战》,他激动地意识到这就是他想创造的东西。这使詹姆斯?卡麦隆确立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并开始为此忙碌起来,从未接受过专业训练的他开始到处寻找机会成为电影人,熟悉从镜头到摄影机导轨的各种电影制作器材,甚至和朋友制定了人生第一个拍摄计划,想要利用手头的设备和自制的模型制作一部10分钟的科幻影片!
  卡麦隆是幸运的,他的才华很快就得到了好莱坞制片人罗杰?卡曼的赏识,从卡曼那里得到了人生第一份电影方面的工作——为卡曼工作室1980年的影片《星空大战》(Battle Beyond the Stars)制作特技模型,第二年他就升职为这个工作室的另一部影片《恐怖星系》(Galaxy of Terror)的第二小组导演和电影制作设计师。詹姆斯?卡麦隆是少有的特技设计出身的导演之一,认识到这一点对理解卡麦隆以及他的作品非常重要。在以后的电影创作中,卡麦隆一向把特技制作放在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而且经常亲自参与设计和实施特技的制作。在卡麦隆的电影里,卓越的特技制作不但总是创造出令人目瞪口呆、热血沸腾的视觉效果,而且能够和情节自然地融为一体,丝毫没有生硬和炫耀的感觉,这与卡麦隆的特技师出身是分不开的。但这并不是说,特技就是卡麦隆电影的全部。卡麦隆不但是个优秀的特技工程人员,更具有一般的工程人员不具备的想象力,以及一些别的东西。
1981年,卡麦隆的第一部导演作品问世。这部名叫《食人鱼2:繁殖》(Piranha 2: The Spawning)的影片完全在意大利拍摄,卡麦隆和一口意大利语的工作人员相处得并不愉快,而拍摄完毕后,制片方出于对这个羽翼未丰的导演的轻视,不让他参与影片的最终剪辑。25岁的卡麦隆一气之下,用一张信用卡撬开了工作室的门,自己想法学会使用了意大利的剪辑机,用几个星期的时间自己剪辑了整部片子。在这个过程中,卡麦隆下定决心不再为任何人卖命,一定要制作自己的电影。
  在意大利期间,卡麦隆备受疾病、饥饿和贫困的折磨。痛苦的经历使他每晚噩梦缠身,一次他做了一个非常清晰的噩梦:被一个来自未来的机器杀手追杀。根据噩梦的内容,卡麦隆写了一个浸满其卓越才华的电影剧本《终结者》。他把这个剧本以一美元的价格卖给了制片人高尔?安尼?赫特,条件是让他以自己的方式导演这部影片。
  高尔答应了他的要求。1984年,詹姆斯?卡麦隆推出了他第一部自编自导的影片《终结者》。这部影片的拍摄只花了650万美元,却赚得了3600万美元的国内票房,并赢得了影迷和评论界的一致好评。在《终结者》中已经可以看到之后卡麦隆电影的特点,比如富于创意的剧本、出色的特技制作、特色鲜明的人物,特别是在之后的影片中经常看到的女性英雄的形象。
  《终结者》的成功使卡麦隆获得了电影界的广泛关注。1985年,卡麦隆和西尔维斯特?史泰龙一起撰写了《第一滴血2》的剧本,这部影片也取得了票房上的成功。
  1986年,卡麦隆自编自导的第二部作品《异形2》问世。这部影片是著名导演瑞德利?斯科特(《末路狂花》、《角斗士》)的科幻经典《异形》的重拍版。《异形》以渲染幽闭的恐怖感而著称,在片中表现了一种人面对茫茫宇宙的无助,整部影片弥漫着一种虚无主义的气氛。卡麦隆编导的这部影片的续集明智地避免了重复原片的风格,而是把人和异形的战场从单个的太空船搬到了一个巨大的太空基地,以一种动作片的风格重新演绎了发生在太空的恐怖故事,整部影片洋溢着一种英雄主义的精神。本片的视觉效果也绝对一流,其美工设计给人一种卡麦隆影片所一贯具有的,纯粹的(而非形式主义的)机械审美快感,而其特技制作也堪称达到了电脑生成影像参与电影制作之前的高峰。《异形》获得了七项奥斯卡提名,其中包括西古内尔?韦弗的最佳女主角提名,结果获得了最佳音响剪辑和最佳视觉效果奖。
  在影迷们等待3年之后,也就是1989年,卡麦隆自编自导的第三部重量级作品《深渊》问世。这部科幻影片和卡麦隆的其它同类作品有些不同,虽然其中穿插了很多惊险的打斗和关于海底神秘生物的描述,但它重点还是用一种比较慢的节奏,在一个科幻的背景下讲述了一个关于夫妻感情的故事。很多观众认为这部影片的节奏过慢,使人昏昏欲睡,这使这部影片的票房不如卡麦隆的其它影片卖座。但也有很多影迷被片中人物的感情所打动。在撰写《深渊》的剧本时,卡麦隆正在经历和第二任妻子——电影制作人高尔?安妮?赫德的感情危机,自然地把自己的经历带入了创作之中,把男女主人公的感情纠葛写得感人至深。另一方面,正牌的科幻影迷们醉心于这部影片在科学上的准确性,以及片中激动人心的特技效果。
  在两个方向上,《深渊》为电影特技的发展树立了里程碑。首先是它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水下特技效果。卡麦隆在片中创造性地运用了各种方法表现水下奇观,它的水下特技启发了一批电影人,之后的《猎杀红色十月》、《红潮风暴》以至于《U-571》都受到了这部影片的很大影响,卡麦隆本人后来的《泰坦尼克号》也运用了在《深渊》中实践过的很多特技手段。
《深渊》中开创的另一个特技技术领域更具有革命性的影响,那就是它首次在电影中使用了大量的电脑生成影像。这种技术不但解决了利用模型难以拍摄在三维空间运动的生物体的困难,创造了令人信服的海底游泳智慧生物形象,而且创造了片中最令人难忘的场景——会变形的水柱,这种电脑生成变形物体的技术为卡麦隆的下一部杰作,《终结者2》打下了雄厚的基础。
  1991年,被影迷们盼望已久的《终结者2》终于浮出水面,这部影片震惊了影坛,并且赚得了2亿美元的国内票房,获得了四项奥斯卡奖(最佳视觉效果、最佳音响、最佳化妆和最佳音效剪辑)。无疑,这部影片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那个会变形,脑袋上被霰弹枪打出一个大窟窿能够很快恢复的液体金属人T-1000,当观众第一次看到“他”在大银幕上的表现时,无不惊讶地张大了嘴巴。《终结者2》宣告了一个时代的来临,人们终于相信,电影表现已经无所不能,唯一的制约只是人们的想象力。从此,电脑生成影像在好莱坞大行其道,恐龙、外星人、龙卷风、小行星纷纷登场,人们看到了一个又一个以前想也不敢想的神奇画面。
  但《终结者2》的出色之处绝不仅仅在于创造了单个的特技形象,它在电影艺术和技术的各个方面都有着杰出的表现。除了变形金属人的惊人“表演”,本片还安排了打斗、枪战、追逐、爆炸等各种刺激性场面,这些场面合理搭配穿插,既满足了观众的感官需要,又成功地避免了堆砌和重复。在每个单个的场面中,卡麦隆也发挥了卓越的导演和剪辑才能,在场面调度、蒙太奇的使用和时间的控制(太短不过瘾,太长又使人厌倦)等方面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在《终结者2》中,从未接受过正规电影训练的卡麦隆表现出惊人的成熟和老练。这个相对复杂、多线推进的故事被他讲得有条不紊,节奏也控制得张弛有致,是编导结合的极好的范本。可能正是因为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缘故,卡麦隆没有什么理论上的包袱,他广泛吸收各种类型片的养份,创造了一套属于他自己的,简洁、实用的摄影和剪辑方法。
  但光靠出色的技术——包括特技和编导的技术——并不能造就一部出色的电影,《终结者2》还有灵魂——扎实的主题和丰满的人物。《终结者2》的故事探讨了这样一个主题:人类能否避免因为自己的愚蠢和贪婪而造成的灾难?而这个主题又是建立在一种非常具有预见性的假设的基础上的——人工智能的发展有可能使机器自然地产生自我意识,从而对人类造成灾难。在这种思想背景下,卡麦隆着意塑造了几个特色鲜明的人物,除了琳达?汉弥尔顿的女性英雄主义形象和爱德华?福隆扮演的英姿飒爽的少年英雄外,更值得一提的是阿诺?施瓦辛格演绎的“终结者T-800”。编导成功地挖掘出这位“肌肉明星”身上的表演潜能,把片中那个“变得越来越像人”的杀人机器表现得丝丝入扣,非常令人信服。在一部成功的科幻动作片里,只有思想和人物提供血肉,特技效果的羽翼才能附着在上面,带动着观众的想象力展翅高飞,《终结者2》正是这样一部影片。当然,以艺术片的标准衡量,《终结者2》的思想当然比较浅薄,人物也比较平面化,但对于一部强调视听效果的科幻动作片来说,这样的思想主题和人物刻画恰到好处。最后,《终结者2》里那个被子弹频频击中而不倒下的“魔鬼终结者”的形象正好能使人们潜意识中的攻击和自虐的压力得到很好地宣泄,这也是很多人看了这部影片大呼过瘾的原因之一。
  比例平衡的结构、较为深刻的主题、有声有色的人物、有条不紊的叙事、精确的节奏控制,以及登峰造极的特技效果,能够满足观众的从感官刺激、理性斥求到潜意识层面的诸多需要,一部影片拥有了这一切,已经可以被称为经典之作,更何况这一切都建立在一个超乎想象的惊人创意的基础上!这也就难怪《终结者2》被众多的影评人列为二十世纪最出色的影片之一,更有无数影迷把这部影片奉为经典,不但在影院里看了又看,甚至手拿录像摇控器对它进行逐格的研究。
在《终结者2》之后,詹姆斯?卡麦隆于1993年成立了自己的特技制作公司“数字领域”,和卢卡斯的“工业光魔”分庭抗礼。1994年由“数字领域”制作特技的第一部影片《真实的谎言》出炉。这部影片试图把间谍惊险片和喜剧情节有机地结合起来,成功地发掘出了动作明星施瓦辛格的幽默潜力,但它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还是结尾那一架“海鹞”式垂直起落战斗机。它在海天一色的背景下发射“小牛”导弹打中跨海大桥的场面既壮观华美,又具有军事演习一样的真实感;而后来的机翼上的搏杀又呈现出繁复和夸张的卡通风格。作为导演,卡麦隆能够选中这种独特的武器扮演片中“重要角色”,并且把它的魅力发挥到极致,又一次证明了他对机器美的特殊爱好和感悟力。
  《真实的谎言》中也体现了卡麦隆的一种沙文主义思想,他在片中把亚利安人描绘成“英雄”,而把非亚利安人(阿拉伯人和黄种人)描绘成“恐怖分子”,这种沙文主义思想在美国人中间非常普遍,对此我们应当有充分和正确的认识。其实在一部影片中宣扬这样的思想对其在美国和全世界的发行并没有太大好处,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卡麦隆性格中固执和专横的一面。和多数影片把特工人员描绘成冷酷无情的杀人机器相反,《真实的谎言》把他们描绘成传统意义上的“好人”,再一次体现了卡麦隆特有的乐观主义精神。
  《真实的谎言》在美国本土的票房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好,只有1亿4千6百万美元,幸好它在国际市场上收入了2亿8千万美元。评论者们认为作为卡麦隆的影片,《真实的谎言》比前几部作品有所退步。自此,卡麦隆好像对大块肌肉和重武器不再有以往的兴趣,在随后的两年多时间里,除了写作了《奇怪的日子》(Strange Days)的剧本,以及把《终结者2(3D版)》制作完成外,卡麦隆把几乎全部精力投入到又一部雄心勃勃的大制作中去。
  听起来难以致信,卡麦隆想要再现世纪初的那场震惊世界的海难事故。观众已经看了太多的灾难片,很难说会对这样一个题材感兴趣。于是卡麦隆的对头们开始“提前”兴灾乐祸——这个家伙也该尝尝栽跟头的滋味了。卡麦隆开始疯狂地查资料、跑资金、找演员、做道具、开发特技用软硬件,每天都在体力透支的边缘工作着,与此同时,在卡麦隆的导演生涯中一直伴随着他的种种问题也来了一个“总爆发”。
  首先是感情问题,在拍摄《泰坦尼克号》时,卡麦隆和女友——演员琳达?汉弥尔顿的关系出现了裂痕,开始和剧组的演员,扮演老年露丝的孙女的苏茜?埃米斯频频约会。在此之前,卡麦隆已经经历了三次不成功的婚姻。卡麦隆在拍摄《终结者》系列片的时候和女主角扮演者琳达?汉弥尔顿相爱,两人同居了很长时间,并且生有一个女儿。媒体对这对电影情侣投以关注的目光,希望他们能够幸福。但琳达总是不肯和卡麦隆正式结合,原因是显而易见的:作为丈夫,卡麦隆可能是最糟糕的。在生活中,卡麦隆有着工程技术人员的专横固执和不敏感,但没有他们稳定和可靠的优点,而且他非常易怒,被人称作“暴君”。另一方面,作为天才的卡麦隆整日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外人很难理解他的想法,这也是他和每一任妻子都不能保持长久关系的根本原因。1997年7月,犹豫了很长时间的琳达?汉弥尔顿终于和卡麦隆正式结婚,但1998年5月两人即告分手。2000年6月4日,卡麦隆和苏茜?埃米斯结婚,外界对这次婚姻也不持乐观态度。
  作为一个以事业为生命的大导演,个人生活的问题并不是最主要的,卡麦隆遇到的最大问题还是资金的紧缺。卡麦隆已经不是第一次遇到这个问题了。1990年,《终结者2》的投资轮翻上升,最终达到了一亿美元,创造了当时的最高纪录,超出了它的制作公司“Carolco”的承受限度,导致这家公司破产。《终结者2》上映后,卡麦隆成立了自己的电影公司“光风暴”,福克斯公司随即和“光风暴”签订了为时5年的合同,答应为该司出品的电影投资并代理发行。但卡麦隆为福克斯拍摄的第一部影片的投资《真实的谎言》即大大超出了公司6000万美元的预算,达到了1亿2千万美元。结果福克斯公司接管了“光风暴”的所有业务,卡麦隆自己的制作公司已经名存实亡。
实际上,卡麦隆并不是不能用比较少的成本拍出出色的影片,正相反,他非常善于因地制宜采取一些简单的方法取得不错的效果。卡麦隆拍摄的杰作《终结者》和《异形2》分别耗资650万和1850万美元,都称不上是大投资。而卡麦隆有了更大的权限之后,却因为花钱大方而闻名于世。和“花花公子”凯文?科斯特纳因为讲究生活排场和安排不周造成投资超出预算不同,卡麦隆把几乎每一分钱都花在了电影制作本身上,经费的超支实在是他追求完美的所造成的结果。这种精雕细刻的结果是《泰坦尼克号》最终的投资达到了骇人听闻的2亿美元,为此投资方福克斯、派拉蒙和导演卡麦隆三方几乎撕破了脸皮。
  在这里我们不能不提到另一位大师斯蒂文?斯皮尔伯格,他不但是一个伟大的导演,也是一个精明的制片家。他制片的科幻和动作类电影,从《侏罗纪公园》、《天地大碰撞》到《拯救大兵瑞恩》,每一部的投资都精确地控制在5000万到7500万美元之间,既达到了大投资的气势,又减少了赔本的风险。他掌舵的“梦工场”电影公司自1997年成立以来,经营状态一直相当不错,最近尤其大出风头,推出了从超级大片《角斗士》到另类佳作《几近成名》在内的一批叫好又叫座的电影,使同行感到很大的压力。在这些方面,詹姆斯?卡麦隆只能自愧不如。有趣的是,虽然斯皮尔伯格为人精明,处事圆滑,但他的影片却以孩子气而闻名于世,卡麦隆的影片更多地体现了成人化的幻想,但他的为人却非常地孩子气。
  这种“孩子气”更多体现在一些积极的方面:一种不顾任何世俗的限制,一心追求自己心目中完美目标的精神。这种类似偏执狂的性格在《泰坦尼克号》中得到了最高的体现,他亲自操办了几乎每一件事,从给特技人员画受力分析图讲解大船沉没的原理,到为片中的杰克提笔画素描,并且要求剧组的每一个人都做到最好。卡麦隆对演职员的苛刻在圈子里非常出名,在拍摄《深渊》的时候,长期的水中作业原本就使人精疲力竭,加上卡麦隆的生硬要求,使硬汉子艾德?哈里斯在回家的路上失声痛哭,在《泰坦尼克号》的拍摄中,这种苛求更是变本加厉。投资方的冷言冷语、手下的怨声载道、酷寒的海水,再加上拍摄过程中遇到的难以想象的困难,这一切使卡麦隆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但他仍然坚持着,并且喊出了近乎悲壮的豪言壮语:“‘泰坦尼克号’可沉,《泰坦尼克号》不可沉!”
  这一切努力终究没有白费。在《泰坦尼克号》推出3个月后,国内收入已经达到了4亿7千万美元,破了以往所有影片的纪录;而国际票房更是超过了13亿,使这部影片成为了有史以来收入最高的影片。这部影片更是获得了14个奥斯卡奖的提名并获得了其中的11个,平了《宾虚》的纪录,并列成为有史以来获此奖项最多的影片。在颁奖晚会上,卡麦隆近乎疯狂地举起奥斯卡奖,大声说出片中的著名台词:“我是世界之王!”
  关于《泰坦尼克号》已经说得太多太多了,我们曾经读到过关于它的各种评论,从捧得天花乱坠到骂得狗血喷头什么样的都有。这主要是因为当时这部影片实在太红,论者也不免头脑发热。现在看起来,这部影片既不像有些人说得那么好,也绝对不是一部糟糕的影片。它保持了卡麦隆一贯水准——比例精当,叙事熟练,情节抓人,而且特技制作出神入化。但它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这主要体现在影片的前半部分,在大船沉没之前,导演想用一种文艺片的方法交待人物,铺垫感情。但卡麦隆实在不是一个文艺片的高手,他善于在极度紧张的环境下凸现人物的魅力,但却不善于用无意流露的细节来表现日常生活中微妙的东西。其实片中杰克手中的,实际上是卡麦隆自己绘制的素描已经道出了一切——学过绘画的人都能看出,这是一个设计人员的素描,它准确、清晰但却完全缺乏逸动的灵性。虽然如此,但凭着卡麦隆对整体的把握能力,《泰坦尼克号》的剧本总地来说还是不错的,卡麦隆给这部影片设计了足够多的细节,而且很扎实地突出了每一个情节的转折点,使人今天仍然能够对它的故事留有深刻的印象。
《泰坦尼克号》还体现了卡麦隆的很多特点。这部影片虽然安排了一条“自高自大的人类文明在自然面前显得不堪一击”这条副线,但从片中的表现手法(比如重彩渲染的“泰坦尼克号”上隆隆运转的蒸气机)来看,导演更像地在歌颂机械文明,这也符合卡麦隆对机器的一贯喜爱。另外在大船触礁之后,卡麦隆还是用一种乐观主义的情绪还处理情节的发展,我们看到主人公在危险的环境里到处跑来跑去,最后双双安然无恙地跳到了水里,感觉就像在看一部科幻动作片。但无论如何,两个主人公的爱情悲剧还是感动了无数人,而且两个主演成为了当年最红的青春偶像,这无疑是这部机械味很浓的影片的最大胜利。
  至于《泰坦尼克号》获得的众多奥斯卡奖,似乎可以这样解释,奥斯卡评委把众多奖项投给这部不是那么完美的影片,是在补偿这位杰出导演失落的荣誉。众所周知,卡麦隆对美国影片的最大贡献在于其拍摄的纯商业性质的科幻片和动作片,但奥斯卡一向不把主要奖项投给这类电影。而《泰坦尼克号》刚好符合奥斯卡奖的条件,所以评委们把能给的奖项全部给了它,算是对卡麦隆以往成绩的一种迟到的肯定。要知道,奥斯卡评奖肩负着弘扬美国电影文化的重任,如果卡麦隆这样的导演一生都没有获得过它颁发的导演奖,便是奥斯卡最大的失败!
  虽然《泰坦尼克号》使卡麦隆名利双收,但这并没有使他加快事业的脚步。一方面因为他本人对片子非常挑剔,另一方面敢于投资给这位“烧钱导演”的制片人还是不多。目前卡麦隆确定要拍的只有一部关于火星的立体电影。从1997年开始,影迷们就在翘首以待卡麦隆的新作出炉,不知道大家还要再等多久。
  像詹姆斯?卡麦隆这样导演的是好莱坞真正的财富,也是美国电影得以长久称霸世界的基石。他从不为了票房曲意迎合观众的口味,而是不顾一切地想要制作出心目中理想的电影,而幸运的是,他的想法碰巧和最广大观众的口味是一致的。在卡麦隆看来,只要勇于追求,世界上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你吓不倒我,因为我在为詹姆斯?卡麦隆工作。”这句印在卡麦隆剧组工作人员T恤衫上的半开玩笑的话,正是卡麦隆勇往直前的精神的绝妙体现。人们喜爱卡麦隆的片子,不但因为其中包含有无以伦比的特技效果,更因为在片子里体现的一种勇敢和乐观的精神:正像琳达?汉弥尔顿在《终结者2》中刻在桌子上的字“NO FATE”所表达的——命无定数,强者终有可为。
主要导演作品及年代:
Avatar (2009) (filming)
阿凡达
Titanic (1997)
泰坦尼克号
Terminator 2 3-D: Battle Across Time (1996)
终结者2(3D)
True Lies (1994)
真实的谎言
Terminator 2: Judgment Day (1991)
终结者2
The Abyss (1989)
深渊
Aliens (1986)
异形
The Terminator (1984)
终结者
Piranha Part Two: The Spawning (1981)
食人鱼续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9

主题

0

粉丝

1587

积分

艺考大学生

Rank: 6Rank: 6

帖子
1282
日志
3
相册
1
威望
0
艺币
305
积分
1587
在线时间
182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4-28
最后登录
2011-9-26
板凳
发表于 2011-5-30 10:54:57 |只看该作者
3.乔治·卢卡斯
乔治·卢卡斯(George Lucas),1944年5月14日出生于美国加州。当他还是南加州大学的一名学生时,他便结识了大导演科波拉并与之成为好朋友。正是在科波拉的辅导下,卢卡斯在学生期间便首次尝试拍片滋味,制作了一部仅20分钟的短片《THX-1138》(1971)。在这部影片中,卢卡斯尽情展现了他的导演才华,令人刮目相看。两年后,卢卡斯又导演了带有自传色彩的影片《American Graffiti》(1973),这部投资仅75万美元的影片竟成了当时最有影响力的影片之一,而卢卡斯也因此走上了独立的导演生涯。
1977年,初出茅庐的卢卡斯以其非凡的艺术才华执导了影片《星球大战》(《Star Wars》)并藉此树立了其导演道路上的首座里程碑。该片一上映便在世界影坛引起轰动。它的成功,不仅在于其提出并探讨了一个由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给人类和世界带来的社会问题,更在于它在一个极富想象力的故事框架之内运用现代尖端科技成果如激光、电脑、机器人等向观众展示了一种神奇的宇宙奇观。影片的特技含量极高,令观众们叹为观止。它在世界科幻影片的创作与生产中具有开拓性意义并因之而获得了第五十届奥斯卡奖的6项大奖。
《星球大战》的大获成功也使卢卡斯获得了巨额利润,用这笔钱,卢卡斯在加里弗尼亚创设了他个人的电影制作公司。《星球大战》虽然使卢卡斯名利双收,但是为拍好这部影片,卢卡斯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基于此,他曾发誓再也不导演巨片了,而是把主要精力转移到他的制作工作上来。
80年代初,他先后担任了影片《星球大战》的续集《The Empire Strikes Back》(1980) 和《Return of the Jedi》(1983)的制片人。同时,他又与大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合作,制作了《印第安纳·琼斯》系列(《Indiana Jones》)。 这些影片都取得了良好的票房收入。尤其是《印第安纳·琼斯》系列,更是屡创佳绩,反响不俗。1986年制作了影片《Howard the Duck》后, 卢卡斯又开始从三、四十年代的流行影片中提取素材,把它们制作成一些具有英雄式冒险经历的影片,它们受到了年轻人的广泛欢迎。 八十年代中期,卢卡斯开始大力构建他的未来事业。他曾在三番市附近设立包括音乐制作在内的电影制作公司, 又曾于1992年在美国ABC公司发展电视事业。卢卡斯总是喜欢制作那些融现代娱乐和具有教育意义的情节与一体的影视作品,而这一风格也正符合了大多数观众的兴味。近来,卢卡斯在其影视事业上更加孜孜以求,他总是把眼光投射到那些风格独具的小说作品上,希望从中挖掘素材并用他那天才的制作能力创造出更具影响力的影视作品来。
乔治·卢卡斯不仅是乔治·卢卡斯教育基金会的董事会主席、艺术家权利基金会董事、电影基金会的董事、南加州大学影视学院董事,电影史上空前成功的两部系列电影“星球大战”系列和“印第安纳·琼斯”系列的创造者,而且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一系列公司的总裁。现在在卢卡斯公司的大旗下有5家子公司:卢卡斯影片有限公司、卢卡斯在线公司、卢卡斯艺术娱乐公司、卢卡斯数字技术公司、卢卡斯形象产品开发公司。这五家公司在各自的领域中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获得了无数的殊荣和巨大的经济效益。
而如今,卢卡斯在经历《星球大战前传》三部曲的拍摄之后,又转入到与老友斯皮尔伯格的《印第安纳·琼斯》系列的最新一部、以及全新的CG版“星战”——《克隆人战争》的工作当中。让我们一起期待,乔治·卢卡斯这位电影天才在未来为我们带来更多视觉的震撼和心灵的冲击。


主要作品
[编辑本段]
导演:
《Look at Life》1965
《Herbie》1966
《Freiheit》1966
《1:42:08 A Man and His Car》1966
《The Emperor》1967
《Anyone Lived in a Pretty How Town》1967
《Electronic Labyrinth THX 1138 4EB》1967
《Filmmaker》1968
《THX-1138》1971
《美国风情画》(《American Graffiti》)1973
《星球大战I :新希望》(《Star Wars: A New Hope》)1977
《星战前传I :幽灵的威胁》(《The Phantom Menace》)1999
《星战前传II:克隆人的进攻》(《Attack Of The Clones》)2002
《星战前传III:西斯的复仇》(《Revenge Of The Sith》)2005
故事或(及)剧作:
《Look at Life》1965
《Herbie》1966
《Freiheit》1966
《1:42:08 A Man and His Car》1966
《The Emperor》1967
《Anyone Lived in a Pretty How Town》1967
《Electronic Labyrinth THX 1138 4EB》1967
《Filmmaker》1968
《THX-1138》1971
《美国风情画》1973
《星球大战I :新希望》1977
《The〈Star Wars〉Holiday Special》1978
《星球大战II:帝国反击战》1980
《夺宝奇兵》1981
《星球大战III:杰迪归来》1983
《魔域奇兵》1984
《The Great Heep》1986
《伊奥船长 Captain EO 》1986
《威洛的故事》1988
《圣战奇兵》1989
《Young Indiana Jones and the Treasure of the Peacock's Eye》1995
《Young Indiana Jones and the Attack of the Hawkmen》1995
《The Pirates and the Prince 》1997
《星战前传I :幽灵的威胁》1999
《The Adventures of Young Indiana Jones: Masks of Evil》1999
《The Adventures of Young Indiana Jones: The Trenches of Hell》1999
《The Adventures of Young Indiana Jones: Spring Break Adventure》1999
《R2-D2: Beneath the Dome》2001
《星战前传II:克隆人的进攻》2002
《Treasure of the Hidden Planet》2004
《星战前传III:西斯的复仇》2005
《夺宝奇兵4》2008
《星球大战:克隆人战争》2008
《星球大战:电视版》200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9

主题

0

粉丝

1587

积分

艺考大学生

Rank: 6Rank: 6

帖子
1282
日志
3
相册
1
威望
0
艺币
305
积分
1587
在线时间
182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4-28
最后登录
2011-9-26
地板
发表于 2011-5-30 10:55:32 |只看该作者
4.马丁·斯科塞斯
马丁·斯科西斯(Martin Scorsese) ,美国的现实主义电影导演,他是一个真正多产的导演。
  在好莱坞这个充满艺术泡沫的圈子里也存在着这样一位导演:在好莱坞工作近三十年,却从未因商业目的而拍摄一部“大片”;在斯皮尔伯格、卢卡斯等人依靠上亿美圆和电脑特技吸引观众的同时,却始终以自己独特的视角,以电影冷静地剖析着社会和人类的种种顽症;在好莱坞只崇尚商业结果的环境下,却一直坚持自己的意愿,不遗余力地追求电影语言的探索,这个与众不同的导演就是有“电影社会学家”美称的马丁·斯科西斯。
  1942年11月17日,马丁·斯科西斯出生于美国纽约市的一个熨衣工家庭,父母都是虔诚的意大利裔天主教徒。斯科西斯一家所处的皇后区是纽约著名的“小意大利”区,这里居住着大量意大利移民的后裔,他们有着自己独立的宗教文化和生活理念。多年以后,这种“小意大利”式的生活背景赋予斯科西斯以无数灵感,他的作品始终带有美籍意大利裔文化的烙印,其中《谁在敲我的门》、《穷街陋巷》和《愤怒的公牛》等影片就完全以这片街区为根基创作的。
  与自己作品中那些从小就跟着黑手党东跑西颠的小意大利佬不同,童年的斯科西斯因患有先天性哮喘病而丧失了在户外嬉戏、跑动的自由。长时间在室内独处、以书为伴的斯科西斯,不但形成了内向、孤僻的性格,并且开始对艺术和神学产生兴趣。每当斯科西斯病情有所好转后,父亲查理就经常带他去看电影。可能是源于父亲的影响,也可能是由于那些电影给他带来了少有的快乐,少年时代的马丁·斯科西斯就对电影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感情。从中学开始,斯科西斯近乎狂热地泡电影院,收集有关电影的杂志和海报,电影已经成为他生活无法脱离的部分。
  由于家庭的影响,高中毕业的斯科西斯原本打算成为一位牧师,然而神学院考试的落选却使他鬼使神差般地迈进了纽约大学电影学院的大门。于童年观看的好莱坞及欧洲经典影片不同,大学期间的斯科西斯接触到很多“新浪潮”电影,他被这些电影崭新的思想与技法所深深吸引,也从此下定决心要拍出属于自己风格的电影。在纽约大学接受专业电影教育的同时,斯科西斯还亲自指导了《你这么好的女孩在这里干什么》和《那不仅是你,穆瑞》两部短片。
  1966年成绩优异并已取得硕士学位的斯科西斯在纽约大学留校任教,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他的学生中就有后来名声大噪的奥利佛?斯通。在这段时间里,斯科西斯利用课余时间拍摄了一部影射越战纪录短片《剃须记》,并参与了一些影片的剪辑工作。1967年,积累了一定经验的斯科西斯踌躇满志地着手拍摄自己编导的第一部剧情长片《谁在敲我的门》。一个偶然的机会,正在纽约大学进行电影短期培训的女学生莎尔玛·斯库梅克进入剧组,协助斯科西斯进行后期剪辑。莎尔玛·斯库梅克的剪辑风格与斯科西斯的电影手法相得益彰,这次成功的配合也开始了他们两人此后三十余年的无间合作。但是除此之外,这部付出很大心血的CN作却没有给斯科西斯带来其他任何好运。在芝加哥影展上,《谁在敲我的门》这部反映美国意大利裔青年生活的低成本影片没能引起人们丝毫的注意,更不用说发行商的青睐。为拍摄此片已经从学校辞职的斯科西斯大受打击,对当时浮华的美国电影失去信心,决定去欧洲发展,于是前往荷兰闯荡。然而事与愿违的是,在荷兰斯科西斯也没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他所追求的电影无法为制片人理解,在阿姆斯特丹的那段日子里,他不得不一直以剪辑为生。1968年底,斯科西斯再次回到母校纽约大学任教。1970年5月,美国东海岸群众反对越战的运动达到**,斯科西斯为其中精神感动,带领学生走上街头,拍摄了出色的纪录片《街景》。与此同时,一位B级片商同意发行《谁在敲我的门》,这部尘封已久的CN作终于有机会与观众见面了。(注:B级片是美国六、七十年代的一种低成本影片,一般作为好莱坞影片的加片在影院放映。)
马丁·斯科西斯的多部电影作品反映了美国社会问题而被誉为“电影社会学家“。令人费解的是尽管他具有杰出的导演才能,至今仍没有得到过奥斯卡的最佳导演奖。其代表作《出租车司机》(Taxi Driver)曾经获得1976年嘎那国际电影节的金棕榈奖,另外他的《愤怒的公牛》(Ranging Bull),《盗亦有道》(Good Fellas),《恐怖角》以及(Cape Fear)等作品都是好评如潮;不过其晚年导演的一些作品在很多方面都不及当年。
       2007年在获得第五次提名之后,马丁·斯科塞斯终于靠《无间道风云》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功德圆满。

其导演的主要作品包括:
无间行者 The Departed (2006)
没有方向的家 Bob Dylan Anthology Project (2005)
飞行者/神鬼玩家 The Aviator (2004)
鲨鱼故事/沙胆大话王/鲨鱼黑帮 Shark Tale (2004)
瓶中闪电 Lightning in a Bottle (2004)
Filming for Your Life: Making 'After Hours' (2004)
From the Classroom to the Streets: The Making of 'Who's That Knocking at My Door' (2004)
Getting Made: The Making of 'GoodFellas' (2004)
Something to Believe In (2004)
Lady by the Sea: The Statue of Liberty (2004)
Frankenstein (2004)
Cecil B. DeMille: American Epic (2004)
Brides (2004)
A Legacy of Filmmakers: The Early Years of American Zoetrope (2004)
Scorsese on Scorsese (2004)
Second Chances: The Making of 'Alice Doesn't Live Here Anymore' (2004)
Tribeca Film Festival Awards (2004)
The Workaday Gangster (2004)
"Tanner on Tanner" (2004)
"Film School" (2004)
The Cutting Edge: The Magic of Movie Editing (2004)
The John Garfield Story (2003)
The Song of the Little Road (2003)
Spike Lee's '25th Hour': The Evolution of an American Filmmaker (2003)
The 100 Greatest Movie Stars (2003)
"The Blues" (2003)
The 60th Annual Golden Globe Awards (2003)
AFI Life Achievement Award: A Tribute to Robert De Niro (2003)
A Decade Under the Influence (2003)
Discovering Treasure: The Story of 'The Treasure of the Sierra Madre' (2003)
The Soul of a Man (2003)
电影之光:卓别林的艺界人生 Charlie: The Life and Art of Charles Chaplin (2003)
纽约黑帮/纽约风云 Gangs of New York (2002)
狂野的青春 Deuces Wild (2002)
俄罗斯方舟 Russian Ark (2002)
The Magic of Fellini (2002)
Uncovering the Real Gangs of New York (2002)
Revisiting 'The Last Waltz' (2002)
New York at the Movies (2002)
Brian De Palma, l'incorruptible (2002)
Shot at the Top, A: The Making of 'The King of Comedy' (2002)
Forever Ealing (2002)
斯坦利·库布里克:电影人生 Stanley Kubrick: A Life in Pictures (2001)
美国影史百部佳片 AFI's 100 Years, 100 Thrills: America's Most Heart-Pounding Movies (2001)
Rain (2001)
"With the Filmmaker: Portraits by Albert Maysles" (2001)
The Concert for New York City (2001)
The Making of 'Cape Fear' (2001)
Clint Eastwood: Out of the Shadows (2000)
The Beatles Revolution (2000)
Roberto Rossellini: Frammenti e battute (2000)
Fast Food (2000)
爱情急转弯 Love's Labour's Lost (2000)
你办事我放心 You Can Count on Me (2000)
怒犯天条 Dogma (1999)
替代情人/穿梭鬼门关/穿梭阴阳界/午夜速杀 Bringing Out the Dead (1999)
缪斯女神/第六感女神 The Muse (1999)
第71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 The 71st Annual Academy Awards (1999)
Making Life Beautiful (1999)
"The Century: America's Time" (1999)
意大利电影课 Mio viaggio in Italia, Il (1999)
Making 'Taxi Driver' (1999)
"New York: A Documentary Film" (1999)
A Conversation with Gregory Peck (1999)
Mother-Tongue: Italian American Sons & Mothers (1999)
Saturday Night Live: The Best of Chris Farley (1998)
With Friends Like These... (1998)
非恋不可 Hi-Lo Country, The (1998)
一百年一百部 AFI's 100 Years... 100 Movies (1998)
DL的一生 Kundun (1997)
纽约疯云 Kicked in the Head (1997)
American Film Institute Salute to Martin Scorsese, The (1997)
Obsessed with Vertigo (1997)
芳心之歌 Grace of My Heart (1996)
一个导演的故事 Typewriter, the Rifle & the Movie Camera, The (1996)
Rough Magic (1995)
赌城风云 Casino (1995)
悬疑犯 Clockers (1995)
Personal Journey with Martin Scorsese Through American Movies, A (1995)
狙击手 Search and Destroy (1995)
Michael JAckson: Video Greatest Hits - HIStory (1995)
机智问答/益智游戏/幕后谎言/答问比赛节目 Quiz Show (1994)
纯真年代 Age of Innocence, The (1993)
疯狗马子 Mad Dog and Glory (1993)
战争空间 War Room, The (1993)
纽约夜未眠 Naked in New York (1993)
恐怖角 Cape Fear (1991)
第63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 63rd Annual Academy Awards, The (1991)
嫌疑犯/真实一瞬间/午夜风暴 Guilty by Suspicion (1991)
千网危情 Grifters, The (1990)
梦 Yume (1990)
好家伙/盗亦有盗 Goodfellas (1990)
大都会传奇 New York Stories (1989)
基督最后的诱惑 Last Temptation of Christ, The (1988)
Bad (1987)
夜未央 'Round Midnight (1986)
金钱本色 Color of Money, The (1986)
惊异传奇 "Amazing Stories" (1985)
下班后 After Hours (1985)
喜剧之王 King of Comedy, The (1983)
愤怒的公牛/蛮牛/狂牛 Raging Bull (1980)
American Boy: A Profile of: Steven Prince (1978)
最后华尔兹 Last Waltz, The (1978)
纽约,纽约 New York, New York (1977)
Cannonball (1976)
出租车汽车司机/计程车司机/的士司机 Taxi Driver (1976)
再见爱丽斯 Alice Doesn't Live Here Anymore (1974)
Italianamerican (1974)
穷街陋巷 Mean Streets (1973)
冷血霹雳火 Boxcar Bertha (1972)
Elvis On Tour (1972)
爱与和平:乌兹托克纪实 Woodstock (1970)
Who's That Knocking at My Door? (1969)
Big Shave, The (1967)
It's Not Just You, Murray! (1964)
阿拉伯的劳伦斯 Lawrence of Arabia (196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9

主题

0

粉丝

1587

积分

艺考大学生

Rank: 6Rank: 6

帖子
1282
日志
3
相册
1
威望
0
艺币
305
积分
1587
在线时间
182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4-28
最后登录
2011-9-26
5#
发表于 2011-5-30 10:56:31 |只看该作者
5.蒂姆·伯顿
出生日期:1958年 8月25日  
出生地点:美国加州
地区:美国
身高:182 厘米
婚姻状况: 妻子海伦娜?伯翰?卡特
别名昵称:添·布顿(译名),提姆·波顿(译名),蒂姆·伯顿(译名),
   相比他本人,他的电影里那个长着苍白阴郁哥特式的脸的Johnny Depp(约翰尼德普)则迷倒了更多的中国普通观众。他被誉为好莱坞的鬼才导演,这样的昵称是票房保证下导演所得到的特殊待遇,当今的好莱坞,能得到这样称呼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他的电影,充满了黑色幽默的温婉和忧伤,自闭又很有张力,冷与暖的交揉,是阴森中的华丽,温暖中的残酷,黑暗中的温馨,一个非常诡异的世界。在好莱坞有一种说法,凡是喜欢他的电影的人,都是有自闭症倾向的,而这位导演本人,也似乎正是这样一个人,有人追忆,他的少年时代是在一种十分封闭的环境中长大的,是一个十分不合群的人,于是,他就有大量的时间,沉浸在自己的幻想当中,做着自己的梦,他的电影中那些稀奇古怪的玩意,其实都是他童年噩梦的延续。
蒂姆伯顿1958年出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班博市,童年生活的地方就离好莱坞的几个大制片厂很近,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从小他就喜欢画画和看老电影,尤其是B级片,后来他拍摄的《Ed Wood》(1994)可以是就是拍给好莱坞B级片导演们的一部励志片。在他9岁那年,他画的一张反对乱丢垃圾的获奖海报被当地一家清洁公司看中,张贴在他们的垃圾车上有一年的时间。高中毕业后他去了加州艺术学院,这所学院当时是迪斯尼公司绘画师的一个重要来源,伯顿毕业之后也顺理成章地去了迪斯尼公司当上了一名动画师,并参与了一些传统动画片的制作。他很快发现迪斯尼公司那刻板的规则并不适合他的性格和创造力,但是迪斯尼公司赏识他的天赋,让他创作了一部动画短片《Vincent》(1982),描写了一个7岁小男孩的世界,这部片子获得了评论界的好评,但却被迪斯尼认为太过于阴暗而不适合儿童观看,因而未获准公映。后来他又创作了《Frankenweenie》(1984),这部基于弗兰肯斯坦传说改编的29分钟真人短片也因为被认为不适合儿童观看而未获公映,但当时的一个演员Paul Reubens看了这部片子后,便认定伯顿就是他的首部长片《Pee-wee's Big Adventure》(1985)的最佳导演人选,此人成了伯顿的第一个大伯乐。这部片子后来大获成功,伯顿迅速成名。接下来三年,伯顿未拍任何电影,只是拍了一些电视剧集,直到他接到《Beetle Juice》(哗鬼家族)(1988)的剧本,这部旁人眼里看来没有什么的剧本,在伯顿眼里却是充满了离奇的艺术感,他不可能拒绝。这部片子再获成功,伯顿开始被好莱坞所牢记。
    后来伯顿得到了拍摄华纳公司当时根据畅销漫画改编的大投资商业电影《Batman》(蝙蝠侠)(1989)的机会。他果然没有令人失望,这部由Michael Keaton 和 Jack Nicholson主演的片子成为了当年最成功的商业电影,也创造了伯顿电影的票房记录(全美票房:1,188,924),至今他自己都未能打破,但这部片子以及随后的续集《Batman2:Batman Return》(1992)中对于好莱坞烂俗商业元素的应用,也是伯顿为人所诟病的地方,但它们仍然深深地打上了伯顿黑暗风格的烙印。
正因为蝙蝠侠的巨大成功,伯顿得到了可以任意创作一部他喜欢的风格的电影的机会。于是就有了最为中国观众所熟悉和喜爱的《Edward Scissorhands》(剪刀手爱德华)(1990)。片中孤独一人住在幽暗城堡内的主人公爱德华那忧郁苍白的造型和灵巧的剪刀手一时让无数观众为之倾倒,他也一度被认为是导演自己的自画像,这部片子在商业和艺术上都获了成功,同时这也是伯顿和Johnny Depp合作的首部电影。Johnny Depp忧郁阴沉的气质和独特的说话方式,可以说是上天赐给伯顿展现自己风格的最好礼物,他们通过此片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此后Johnny Depp便频频出现于伯顿的电影之中,是伯顿当之无愧的御用演员。
伯顿下一部电影是《Batman2:Batman Return》(1992),有了上一集的成功,伯顿此次对影片有了更多的自主权,于是这一集更加阴暗和诡异,但这并没有带上票房上的成功,虽然仍属当年卖座影片,但相比第一部还是差了许多,伯顿因此受到华纳公司高层的质疑。在蝙蝠侠系列的下一部中,伯顿没有再担任导演,只是担任了监制,这部片子几乎看不出来伯顿那种特有的阴暗风格了。在拍摄Batman2的同时,伯顿也参与了另一部影片《The Nightmare Before Christmas》(圣诞夜惊魂)的拍摄,这是一部定格拍摄的人偶动画,是最耗费金钱和考验制作人耐性的一种动画形式,整部影片耗时三年时间才制作完成,虽然导演不是伯顿,但由于它把伯顿的哥特式风格发扬得酣畅淋漓,习惯上仍被纳入伯顿的电影体系中。
   1994年伯顿和Johnny Depp再次合作拍摄了《Ed Wood》(艾德伍德),这是伯顿向好莱坞历史上恶名远洋的最烂导演Edward D. Wood Jr致敬的一部黑白传记片,片子开头一段动画的制作费用便超过这位有异装癖的烂片之王一生所拍摄的所有电影投资的总和,伯顿在片中强调的是他独特的个人想法和对电影的执着追求。影片虽然票房惨败,在评论界口碑也不甚好,但却赢得了他从业生涯中最重要的几个奖项,包括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和最佳化妆。1996年,伯顿尝试转变风格,拍摄了《Mars Attacks》(火星人玩转地球),这部依然滑稽怪诞的片子的色彩相对前面已经明亮许多,尽管有Jack Nicholson和 Pierce Brosnan这样的全明星阵容,但影片似乎过于颠覆传统外星人入侵题材电影的模式,观众仍旧不买账,影片还是赔本。
   1999年,伯顿回归了他的风格,与Johnny Depp三度合作,打造了更加黑暗和艺术化的《Sleepy Hollow》,这就是中国观众可以说第二熟悉的伯顿电影《无头骑士》(《断头谷》),这部片子是伯顿风格的集大成之作,该有元素一样不少,黑暗、阴郁、惊悚、超现实,以及无所不在的黑色幽默,然而影片的结尾却依然是温情的。影片在商业和艺术上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不但获得了2000 年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还一举获得美国科幻奇幻恐怖类电影最高奖土星奖11项提名,虽然最终只获得其中两项,但还是一扫《Mars Attacks》失败的晦气。
   2001年,伯顿翻拍了60年代的经典科幻影片《Planet of the Apes》(人猿星球),影片投资逾1亿美金,是伯顿指导的投资最大的影片之一,也许是前作太过经典,这部影片上映后在评论界饱受批评,是公认的伯顿水准最差的电影,几乎没有体现出他的风格,这似乎印证了好莱坞的一个定律,越是投资大的影片,越不能展现导演的风格,但好在票房仍旧大卖。正因为此片,伯顿结识了现在的妻子英国女星Helena Bonham Carter(海伦娜?伯翰?卡特),这位哥特式的姑娘无一例外地出现在了伯顿后来所有的电影中,可以说是伯顿目前的第二御用演员。
    2003年,波顿指导了一部讲述父子温情的艺术奇幻电影《Big Fish》(大鱼),这部电影虽然也有部分黑暗的场景,也有一些奇怪和不和逻辑之处,但整体来说已经明亮和传统许多,似乎更像是一部成人寓言,在美国本土票房平平,还受到一些已经喜欢上伯顿阴暗风格的影迷的批评,但却受到国内影迷的一致好评。
    2005年,伯顿一反常态,一口气推出了两部电影。一部是根据经典童话改编的《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查理和巧克力工厂),由御用演员Johnny Depp担纲主演,造型依然是那么神经质的纤弱和怪异的惨白,一亿五千万的投资营造的巧克力工厂内部不能不说美轮美奂,色彩也极尽斑斓,但外面的世界却依旧黑暗阴沉,这就是伯顿一贯擅长的黑暗与光明的对比,在他以前的影片中,无论整体多么黑暗,总还是会出现一两处十分明亮的场景。影片虽然没有获得什么奖项,但最终票房还是大卖。另外一部则又是一部人偶动画《Corpse Bride》(僵尸新娘),该片于当年的威尼斯电影节首次亮相,片中那忧郁的男主角其实就是Johnny Depp的人偶版,甚至连配音也是他,影片又采用了伯顿一贯的哥特式风格,色彩对比依旧强烈,人间的世界灰暗阴冷,死气沉沉,而死人的世界却色彩明亮,生机勃勃,片中的音乐也是一大亮点,片子的结尾虽然有些悲凉无奈但依旧充满温情,这就是伯顿,“他用故事小小的惊吓你,但给你却是很快乐的感受,就象万圣节带上个鬼面具,而面具底下却是善良的脸和善良的心”。影片最终获得2006年土星奖最佳奇幻类电影,也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的提名。
    2007年,伯顿与Johnny Depp六度合作,翻拍了著名的百老汇歌剧《Sweeney Todd》(理发师陶德)。这又是一部把哥特式的阴暗风格贯彻到底的影片,哥特建筑单调的黑白灰三色,狭长街道上被拉长的人影,伦敦阴霾的天空,主人公自始自终僵硬苍白的脸,二重唱下锋利的剃刀划过咽喉,血溅五尺,整个影片充满了一种让人不寒而栗的阴冷。影片再次地证明了一点,只有在伯顿的手中,Depp才是最有邪气的Depp,他的这种气质也就只有蒂姆伯顿才挖掘地出来。该片夺得了2008年金球奖最佳音乐喜剧类电影,Depp获得了最佳男主角,此片还获得了08年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
    在07年的第64届威尼斯电影节上,伯顿被授予终身成就奖,这也是威尼斯历史上最年轻的终身成就奖了,对从未亲自捧过小金人的伯顿来说,这样一尊金狮也足以聊以自慰了。
    在伯顿的下面的排片表上,我们赫然看到了经典童话《Alice in Wonderland》(爱丽丝梦游仙境)的名字,这是一部中国的80后应该都熟悉的作品,据说伯顿已经和老东家迪斯尼签下协议,将于2012年推出这部经典的翻拍版,不知道伯顿这样的顶级造梦大师将以一种什么样的手法给我们展现那个梦幻般的国度,是黑暗还是明亮,我们拭目以待。

=========好莱坞独行怪侠蒂姆·伯顿============
蒂姆·伯顿出生于1958年8月25日,从小由于受到良好的“照顾”而拥有封闭和孤独的童年生活。于是,小伯顿一直沉迷于个人世界,喜欢用绘画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生活。后来,他在在加州艺术学院学习艺术,在得到迪斯尼公司赞助给年轻动画人的一笔奖学金后,他从此开始正式学习和从事动画工作。他最初为迪斯尼公司的《狐狸与猎犬》之类的主流电视动画片工作,但这些并不能发挥他特异的个人灵感的优势,于是迪斯尼给他一定的自由,让他从事自己的项目。
八十年代早期,伯顿先后搞出两部短片,《文森特》和《弗兰肯维尼》,一部是对恐怖片演员文森特的致敬,一部是《弗兰肯斯坦》的儿童改编本。从题材上就可以看出伯顿动画实验短片的倾向,但这些早期作品太过显露伯顿的个人趣味和品质,最初被认定不适合儿童观看,并被永远禁放。但保罗·鲁本斯(又名: Pee Wee Herman)慧眼独具,看出这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具有良好的潜质,就请他制作了一部成本稍高的《大冒险》。这不仅是一部精彩的影片,而且在票房上也获得很大的成功。于是,伯顿开始成为好莱坞引人注目的新派导演。紧接着,他执导了一部超自然喜剧片《甲虫汁》,这部怪异而前卫的影片再次使得观众和影评家对这位年轻的导演另眼相看,也使他在动漫画一类影片制作者行列中脱颖而出。
1989年,而立之年的蒂姆伯顿获得一个开拓事业的大好机会,得以执导大制作影片《蝙蝠侠》。这是一部根据同名畅销漫画改编的超现实风格的娱乐片,漫画风格和超现实的影片世界为伯顿提供了驰骋想象力的最好空间。但好莱坞多年不变的原则是,预算越大,影片受到的牵制越多。这部影片中伯顿的个人风格并不能得到很好的突出,但无论如何这仍然是一部打上伯顿标签的诡异阴暗的电影,在一向明朗的好莱坞卖座片中具有一种非同一般的风格和影调。这部影片在票房上也获得极大的成功。
1990年,借着上部影片的成功的东风,伯顿又拍摄了诡异与浪漫相融合的影片《剪刀手爱德华》。影片讲述的是长着剪刀手、披着凌乱的长发的“科学怪男孩” 与有爱心的普通小姑娘的一段浪漫感人的童话故事。这是他最好看、最著名、也最明朗的早期作品,虽然主角爱德华造型怪异甚至有点可怕,但影片散发出的欢快与浪漫也是突出的。在这部影片的拍摄中,他也和影片男主演约翰尼·戴普建立和发展了一种富于成效的工作关系。
        
===========蒂姆·伯顿  Tim Burton ============
演员  cast
1 The 78th Annual Academy Awards  (2006)  ..... Himself - Nominee: Best Animated Feature Film  
2 3rd Irish Film and Television Awards  (2005)  ..... Himself  
3 Venecia 2005: Crónica de Carlos Boyero  (2005)  ..... Himself  
4 The Many Faces of Catwoman  (2005)  ..... Himself (archive footage)  
5 Shadows of the Bat: The Cinematic Saga of the Dark Knight - The Gathering Storm  (2005)  ..... Himself  
6 Shadows of the Bat: The Cinematic Saga of the Dark Knight - The Legend Reborn  (2005)  ..... Himself  
7 Shadows of the Bat: The Cinematic Saga of the Dark Knight - The Road to Gotham City  (2005)  ..... Himself  
8 Ray Harryhausen: The Early Years Collection  (2005)  .....   
9 The Wonderful World of Roald Dahl  (2005)  ..... Himself  
10 Shadows of the Bat: The Cinematic Saga of the Dark Knight - Dark Side of the Knight  (2005)  ..... Himself  
11 Super Secret Movie Rules: Disaster Movies  (2004)  ..... Himself (Director)  
12 Pie Plates Over Hollywood  (2004)  ..... Himself (archive footage)  
13 Mario Bava: Operazione paura  (2004)  ..... Himself  
14 Super Secret Movie Rules: Superheroes  (2003)  ..... Himself  
15 De Superman à Spider-Man: L'aventure des super-héros  (2002)  ..... Himself  
16 The Making of 'Planet of the Apes'  (2001)  ..... Himself  
17 Mario Bava: Maestro of the Macabre  (2000)  ..... Himself  
18 Sleepy Hollow: Behind the Legend  (2000)  ..... Himself  
19 "A-Z of Horror"  (1997)  ..... Himself  
20 Masters of Illusion: The Wizards of Special Effects  (1994)  ..... Himself  
21 A Century of Cinema  (1994)  ..... Himself  
22 How the Grinch Stole Christmas! Special Edition  (1994)  ..... Interview  
23 The Bat, the Cat, and the Penguin  (1992)  ..... Himself  
24 单身一族 Singles  (1992)  ..... Brian  
25 Luau  (1982)  ..... The Supreme Being/Mortie  

导演  director
0 理发师陶德 Sweeney Todd (2008) .....   
1 查理和巧克力工厂 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  (2005)  .....   
2 僵尸新娘 Corpse Bride  (2005)  .....   
3 大鱼老爸 Big Fish  (2003)  .....   
4 决战猩球 Planet of the Apes  (2001)  .....   
5 The World of Stainboy  (2000)  .....   
6 断头谷 Sleepy Hollow  (1999)  .....   
7 火星人玩转地球 Mars Attacks!  (1996)  .....   
8 艾德·伍德 Ed Wood  (1994)  .....   
9 蝙蝠侠归来 Batman Returns  (1992)  .....   
10 剪刀手爱德华 Edward Scissorhands  (1990)  .....   
11 蝙蝠侠 Batman  (1989)  .....   
12 阴间大法师 Beetle Juice  (1988)  .....   
13 荒唐小混蛋奇遇记 Pee-wee's Big Adventure  (1985)  .....   
14 "Alfred Hitchcock Presents"  (1985)  .....   
15 Frankenweenie  (1984)  .....   
16 "Faerie Tale Theatre"  (1982)  .....   
17 Vincent  (1982)  .....   
18 Luau  (1982)  .....   
19 Hansel and Gretel  (1982)  .....   
20 Stalk of the Celery  (1979)  .....   
21 The Island of Doctor Agor  (1971)  .....  

编剧  writer
1 The World of Stainboy  (2000)  .....   
2 Lost in Oz  (2000)  ..... story (pilot)  
3 圣诞夜惊魂 The Nightmare Before Christmas  (1993)  ..... (story and characters)  
4 剪刀手爱德华 Edward Scissorhands  (1990)  ..... (story) &  
5 "Beetlejuice"  (1989)  ..... creator  
6 阴间大法师 Beetle Juice  (1988)  ..... story (uncredited)  
7 Frankenweenie  (1984)  ..... idea  
8 Vincent  (1982)  .....   
9 Luau  (1982)  .....   
10 Hansel and Gretel  (1982)  ..... idea  
11 Stalk of the Celery  (1979)  .....   
12 The Island of Doctor Agor  (1971)  .....   
制片  producer1 9  (2007)  ..... producer  
2 僵尸新娘 Corpse Bride  (2005)  ..... producer  
3 The World of Stainboy  (2000)  ..... producer  
4 Lost in Oz  (2000)  ..... executive producer  
5 飞天巨桃历险记 James and the Giant Peach  (1996)  ..... producer  
6 火星人玩转地球 Mars Attacks!  (1996)  ..... producer  
7 永远的蝙蝠侠 Batman Forever  (1995)  ..... producer  
8 Cabin Boy  (1994)  ..... producer  
9 艾德·伍德 Ed Wood  (1994)  ..... producer  
10 圣诞夜惊魂 The Nightmare Before Christmas  (1993)  ..... producer  
11 蝙蝠侠归来 Batman Returns  (1992)  ..... producer  
12 "Family Dog"  (1992)  ..... executive producer  
13 剪刀手爱德华 Edward Scissorhands  (1990)  ..... producer  
14 "Beetlejuice"  (1989)  ..... executive producer  
15 Luau  (1982)  ..... producer  
16 Stalk of the Celery  (1979)  ..... producer  
造型设计 production designer1 Vincent  (1982)  .....   
艺术指导 art department1 黑神魔 The Black Cauldron  (1985)  ..... conceptual artist (uncredited)  
2 Frankenweenie  (1984)  ..... storyboard artist  
全体团队 crewmembers1 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  (2005)  ..... extra special thanks  
2 Shadows of the Bat: The Cinematic Saga of the Dark Knight - Dark Side of the Knight  (2005)  ..... archive source  
3 "Family Dog"  (1992)  ..... design consultant  
4 "Family Dog"  (1992)  ..... character designer (uncredited)  
5 "Beetlejuice"  (1989)  ..... developed by  
6 "Amazing Stories"  (1985)  ..... character designer (episode "Family Dog")  
7 仪器 Tron  (1982)  ..... animator  
8 狐狸与猎狗 The Fox and the Hound  (1981)  ..... animator  
9 Stalk of the Celery  (1979)  ..... animato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9

主题

0

粉丝

1587

积分

艺考大学生

Rank: 6Rank: 6

帖子
1282
日志
3
相册
1
威望
0
艺币
305
积分
1587
在线时间
182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4-28
最后登录
2011-9-26
6#
发表于 2011-5-30 10:57:26 |只看该作者
6.克林特 伊斯特伍德
全名: Clinton Eastwood,
简称: Clint Eastwood    
身高:193厘米   
职业:演员,编剧,导演,制片人,作家   
角 色:编剧,导演,演员

克林特·伊斯威特克林特·伊斯特伍德(ClintEastwood)被称为是“城市牛仔”,是美国影坛最受欢迎的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硬汉明星。同时他又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导演和制片人。1986年他当选为卡梅尔市市长,成为继里根之后又一位电影明星出身的政客。 1930年5月31日,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出生于美国旧金山。在奥克兰中等技术学校毕业后服了两年兵役,1950年他考入洛杉矶大学攻读表演专业,毕业后在环球影片公司充当一些小角色,丝毫不引人注意。但克林特仍旧认真磨练自己,不断提高演技水平。到1959年他出演了电视长片《皮鞭》(《Rawhide》1959-1966),这才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

在八十年代,伊斯特伍德发现了他的第二种才能--导演。就在和唐-西格尔拍摄《肮脏的哈利》时,唐意外生病,伊接过导筒,拍摄了“跳楼自杀未遂”一场戏。从此,他对导演职业着了迷。此后,他拍摄了28部电影。   伊斯特伍德的导演风格和他的表演一样,质朴简单,不求花哨。他注重故事情节,而不太强调氛围。他在选择故事上有一套:通常他会选畅销流行小说,那里面有引人入胜的戏剧性故事,也有立体饱满的人物。他不是一个以细节取胜的导演,他更注重故事的主题能否打动人心。从这一点来说,伊斯特伍德比那些艺术片导演要聪明得多:他一开始就选择了一条可操作可完善的道路。   九十年代,伊斯特伍德的黄金时代到来了。1992年,他导演的《不可饶恕》获得了巨大的胜利。目睹西部片衰落和模式化的他,在西部片中添加了许多人性元素。在他的电影里,美国西部变成了一个弱肉强食的阴暗世界,人性的黑暗在此暴露得淋漓尽致。他的西部片既有暴力宣泄,又有忧郁的思考。   塞尔日-莱昂内和唐-西格尔的导演风格对伊斯特伍德影响至深,为了纪念在1985年辞世的他们,在《不可饶恕》的结尾,出现了“献给塞尔日和唐”的字样。这表达了一个牛仔温暖的情怀。   此后他导演的《完美的世界》、《午夜善恶园》、《真实的罪行》、《太空牛仔》都延续了他冷静的风格,以及对人生、生死、亲情、自由、社会、教育、宗教的思考。   在冷酷和理智之外,伊斯特伍德也常展现铁汉柔情的一面,1995年,他自导自演的爱情经典《廊桥遗梦》里,那个温和细腻的摄影师,带着一本《生活》杂志就可以浪迹天涯,并且默默爱着一个女人多年--据伊斯特伍德的妻子说,这最像真实的他了。
奥斯卡的对口导演
  作为导演,伊斯特伍德是非常实际的。他从来不叫“开机”,而是以一声长长的“好……”开始,再以长长的“好……”结束。他的原则是“三条以上纯粹是烧钱”,一个镜头最多拍三条。他起用大演员,但很少是大明星。人们说他"在片场就像一个好的晚会主人,微笑看着但不说什么。”他说,是因为他的演员都非常出色,不需要过多的干预。他的电影从不故弄玄虚。   尤其是这两年,老姜越来越辣,老伊已越来越摸准了奥斯卡的脉门。年届中年的奥斯卡大叔胃口已不那么生猛了,但还需要一点惊喜,故事不需要太离奇,但一定要打动人心。因为恐惧、内疚、愤怒、悲痛被洗干净,最后还是要回归温暖、希望、关怀和真爱的主题。   2002年《神秘河》的备受瞩目和2004年《百万宝贝》的辉煌成功,使伊斯特伍德再度成为主流电影的中流砥柱。他的电影,几乎体现了商业电影的最高水准。同时,他自己也承认,“以前只是想找点资金,把西部片拍摄下去。但是,现在似乎已没人愿意把精力投向这个领域。也许是我坚持得太多,表现得太过于倔强,我需要一个折衷的方式继续我的电影之路。相比于以前,我只能说,我有些妥协了,我缺少了一种捍卫尊严与自我的勇气,那是牛仔的风格,也是我几十年来一直监守的那种风格。”
还在继续
  伊斯特伍德的下一个目标是《我们前辈的旗帜》。这段故事来自二战硫磺岛战役,这是美国人的光荣记忆。那场战争诞生了一张经典的摄影作品:美国大兵在硫磺岛的萨瑞巴其山顶部升起美国国旗。   电影以詹姆斯-布拉德利的畅销小说《父辈的旗帜:硫磺岛英雄》为蓝本,将在1945年和1996年之间来回穿梭,贯穿几代人的命运。伊斯特伍德说:“我想展现的是参加过二战那一代人的人生和他们的家庭,以及当他们被当作英雄般迎回美国的记忆--那种被涂抹上英雄色彩,但你自己并不认为自己做了英雄举动的恐惧。”   已75岁的伊斯特伍德仍在不断充实学习。他说:“我是一块黏土,必须不断塑造,修整,才有希望越来越好。我不善于自我剖析,唯一的优点是只对前进有兴趣。我希望自己比20年前、30年前、50年前的自己还要好。我知道总有一天我将离开,告别我深爱的电影。我希望那个时候,我走得没有遗憾,心满意足,高傲而有尊严。”

代表作:   
《父辈的旗帜》、《硫磺岛家书》2006
《百万宝贝》2004  
《神秘河》2003    
《廊桥遗梦》1995  
《不可饶恕》199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9

主题

0

粉丝

1587

积分

艺考大学生

Rank: 6Rank: 6

帖子
1282
日志
3
相册
1
威望
0
艺币
305
积分
1587
在线时间
182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4-28
最后登录
2011-9-26
7#
发表于 2011-5-30 10:58:29 |只看该作者
彼得-杰克逊

姓名:Peter Jackson
译名:彼得-杰克逊
生日:1961年10月31日
国家:新西兰
职业:导演
彼得-杰克逊是80年代和90年代新西兰电影界颇有声望的导演,年龄不大,却留着满脸的胡须。他自小就梦想着自己能拍摄一部影片,随着编导的《群尸玩过界》(“Braindead”)、《罪孽天使》(“Heavenly Creatures”)等影片受到世人的肯定,他也成了为数不多的赢得主流媒体尊重的恐怖片导演之一。他的早期作品以恐怖成份居多,但也不乏幽默搞笑,擅长使用电脑特技呈现出奇特的视觉效果。美焕绝伦的《指环王》(“The Lord of the Rings”)推出,令世人震叹,使这位魔幻导演的事业迈上了一个新的辉煌天地。


彼得-杰克逊,1961年10月31日出生于新西兰的惠灵顿(Wellington),他的童年是在惠灵顿北部的普克乌阿-贝(Pukerua Bay)小镇渡过的。小时候他就有丰富的想象力,经常痴迷于恐怖与幻想。1969年的圣诞节,8岁的他,从父母哪得到了一架照相机。在一些学校里朋友的帮助下,开始拍摄自己的“电影”。17岁辍学后,他又迷恋上了魔幻鬼怪,开始痴迷于经典魔幻小说《指环王》。不久,杰克逊在当地一家报社找到了一份工作,所得的薪水使他可以买一架自己的16MM摄影机,继续他的电影梦。

  1983年,这个初出茅庐的“导演”拍摄了一部10分钟的处女作《阳光下的炽热》(“Roast of the Day”)。之后,杰克逊在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协助下,1987年终于推出了他的第一部自编自导自演的科幻喜剧片《宇宙怪客》(“Bad Taste”)。这部影片讲述的是外星人到地球来找人类的肉体,把它弄到外层空间去开快餐馆。影片情节怪异,虽然许多人可能会对这部影片嗤之以鼻,但是他的这部处女作不仅十分搞笑,而且是基于通俗文化和普通习俗的一个创举。这部75分钟的小制作影片,历经三年多的拍摄,最后还是在新西兰电影委员会(New Zealand Film Commissio)的一个同情者的资助下,才得已完成。创业之艰辛,何人体会?

  杰克逊接下来的一部作品是1989年自编自导的人偶片《对付弱者》(“Meet the Feebles”),并不是很成功,被人描述成是木偶片《大青蛙布偶秀》(“The Muppet Show”)的恐怖版。命运与他的处女作差不多,只能算做是练手之作。1992年,杰克逊致力于创作那部事先并不看好的恐怖片《群尸玩过界》(“Braindead”,在美称之为“Dead Alive”),没曾想杰克逊将此片拍成了90年代最过瘾的黑色幽默恐怖片,成为他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年青人的母亲被鼠猴(Rat Monkey)咬伤后,变成了一个可怕的吃人恶魔,凶残地猎吃朋友、邻居,最后演变成了僵尸群杀,场面相当血腥。这是一部最过分、最离奇、最变态、最无人性的经典僵尸片,轻而易举地超越了影史上所有同类恐怖影片,被纽约每日新闻报(New York Daily News)称为"迄今为止最血腥的影片"。这部影片在世界各影展上先后获得了法国阿沃里亚兹电影节(Avoriaz)等16项国际电影大奖,杰克逊也因此获得了“恐怖大师”的称号,成为好莱坞十大恐怖片导演,由此受了大制片厂商的赏识。1993年,杰克逊与几位新西兰导演和制片人成立了后来在《泰坦尼克号》(“Titanic”)和《指环王》中大显身手的维塔(Weta)特技公司,他的名下还拥有温纽特影片公司(WingNut Films)和惠灵顿“三尺六”片场(Three Foot Six)。

  毫无疑问,杰克逊已在血腥恐怖片中确立了自己的地位,也在恐怖片影迷们的心中占有了重要一席之地。但是,接着他却完全改变了执导风格。1994年,杰克逊与长期的合作伙伴及生活伴侣弗朗西丝-沃尔什(Frances Walsh)历时一年创作了悬疑犯罪片《罪孽天使》,并亲自执导此片。影片是基于新西兰现实生活中朱丽叶-休姆(Juliet Hulme,凯特-温斯莱特饰,Kate Winslet)和波林-帕克(Pauline Parker,梅拉尼-林斯基饰,Melanie Lynskey)发生于50年代的一宗轰动杀母案,描述了二位少女充满幻想的青春情怀和失控的同性恋情,而导致其中一位谋杀其母亲的悲剧故事,具有强烈的黑色幽默色彩。在这部影片中,杰克逊不像他以前执导的一些作品,而是充分表现出了仁慈的一面,并没有去指责她们的行为,或让她们为自己的行动道歉,只是反映出这二个少女真实、富有同情心的人性一面。同时,他还充分展示了他的标志性特点,将他喜爱的恐怖元素混合入带奇幻色彩的特技效果,把二少女的作爱场景处理得诡异、有如行云流水,体现了独特的摄影技巧。此片成为彼得-杰克逊事业的分水岭,不仅捧红了凯特-温斯莱特,也使他获得了许多国际大奖,包括1994第51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银狮奖,以及1995年第67届奥斯卡奖最佳原创剧本提名。

  继《罪孽天使》之后,杰克逊又回到了他恐怖喜剧的老路上。1996年,渐有名气的杰克逊被好莱坞环球影业公司(Universal Studios)挖去,编剧、拍摄了一部好莱坞恐怖片《恐怖幽灵》(“The Frighteners”),加拿大明星迈克尔-J.福克斯(Michael J. Fox)在剧中饰演一个灵魂侦探弗兰克,自称能与灵魂对话,在他的两个鬼魂朋友的帮助下,靠驱鬼骗钱为生。这是一部融合诡谲、惊悚和幽默于一身的黑色喜剧片,杰克逊在片中制作了500个特效镜头,展现了绝佳的电脑特效和动画技巧,视觉效果惊人,曾获1996年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国际电影节最佳视觉效果奖及最佳影片的提名。同年,他还推出了自己编剧和执导的影片《被遗忘的影片》(“Forgotten Silver”),这是一部关于被人们遗忘的新西兰电影制作和发明家科林-麦肯齐(Colin McKenzie)的纪录片,曾获得葡萄牙国际幻想电影节(Fantasporto)观众评选奖。随后彼得-杰克逊“销声匿迹”了几年。

  1998年8月,彼得-杰克逊再次出山,却惊人地宣布他的下一个计划是执导被称为“世纪之书”的《指环王》。难怪杰克逊没了声息,原来他去改编少儿时的不解情缘----《指环王》。《指环王》三部曲:《护戒使者》(“The Fellowship of the Ring”)、《双塔奇谋》(“The Two Towers”)、《王者归来》(“The Return of the King”)是英国现代幻想小说泰斗、牛津大学文学教授J.R.R.托尔金(J.R.R.Tolkein)发表于50年代的经典魔幻小说,曾被译成25钟语言,风靡全球。

  杰克逊和他的妻子兼老搭档弗朗西丝-沃尔什经过3年的筹划编写,经时15个月的拍摄,终将这部“最应该拍成电影,但又根本无法拍成电影”魔幻经典的第一部《友谊之戒》异常华丽地搬上了大银幕。影片描述了发生在史前虚拟的中土世界(Middle Earth)史诗般的善恶交锋、超凡的英雄、神奇的物种和强大的黑暗势力。故事范围庞大,人物情节造型众多。为了保持三部曲的一致性,甚至采用了宝利通公司(Polycom)先进的ViewStation群组视频通信系统,来调度150多个不同场景的拍摄。新线公司也投入前期预算2亿7千万美元,保证主创人员的前后统一,使杰克逊成为影史上第一位同时执导3部大制作影片的导演,同时也开创了好莱坞历史上首次连续三集电影同时开拍的纪录。影片在景色纯美的新西兰拍摄,一向以视觉见长的鬼才导演杰克逊,凭他那大胆的幻想风格和敏锐感觉,并结合了全新的电脑科技特效,将托尔金的那个充满神秘梦幻色彩的史前中土世界鲜活地呈现在观众面前,拍出了影史从未有过的视觉奇观。

  这部有史以来投资最大的一部影片,深得影迷好评,媒体一致称赞“拍出了真感情、真色彩”,仅在北美就获取了2亿9430万美元的票房收入,连续霸占各国票房排行榜首位。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还为杰克逊颁发了电影制作特别成就奖,并先后获取了波士顿影评人协会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奖;第1届美国电影协会最佳影片;美国广播影评人协会2001年十佳影片;英国学院电影奖包括最佳电影、最佳导演奖在内的5个奖项。更是一举拿下了当年奥斯卡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视觉效果等13项提名,成为最佳影片强有力的争夺者。三部曲的第二部《双塔奇谋》和第三部《王者归来》也分别于2002年及2003年公映。《王者归来》更是让彼得-杰克逊获得第76届奥斯卡奖包括最佳影片及最佳导演在内的11项大奖,平了当年《泰坦尼克》的纪录。

  彼得-杰克逊与弗朗西丝-沃尔什于1987年结婚,并有两个孩子:比利(Billy)和凯蒂(Katie)。沃尔什从维多利亚大学毕业后就开始了文学创作,她先后与杰克逊合作过《对付弱者》、《群尸玩过界》、《罪孽天使》、《恐怖幽灵》、《被遗忘的影片》等影片,几乎涵盖了杰克逊所有的执导影片,是他忠实的合作伙伴。她还以《罪孽天使》一片与杰克逊共同荣获1995年第67届奥斯卡奖最佳原创剧本提名。

代表作:


  《金刚》 2005


  《魔戒3:王者归来》2003


  《魔戒2:双塔奇兵》 2002


  《魔戒:护戒使者》 2001      


  《群尸玩过界》199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9

主题

0

粉丝

1587

积分

艺考大学生

Rank: 6Rank: 6

帖子
1282
日志
3
相册
1
威望
0
艺币
305
积分
1587
在线时间
182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4-28
最后登录
2011-9-26
8#
发表于 2011-5-30 10:59:31 |只看该作者
迈克尔·贝  

英文Michael Bay  

生日1965年2月17日  

性别

地区美国  身高188 CM  血型A

职业
导演演员监制


生于洛杉矶,毕业于美国卫斯理大学。在二十多岁的时候,迈克尔主要从事广告与   迈克尔·贝
音乐录影带的制作,而他从电影学校毕业之后所从事的首个工作就是录影带的制作。他制作的音乐录影带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并因此而获得了一系列的MTV大奖的提名。除音乐录影带之外,迈克尔还为Nike、Reebok、可口可乐、Budweiser和Miller Lite等世界著名的品牌制作商业广告,并因此而获得多项年度商业广告大奖的奖项。在法国的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迈克尔因为为Miller Lite制作的广告宣传片而捧走了当年的最佳啤酒广告宣传奖--金狮奖,并因为为Got Milk制作的宣传片而捧走了该奖项的银质奖章--银狮奖。此外,迈克尔还于1995年获得了美国导演协会授予的年度商业导演奖。 1995年开始从事电影的制作,并制作了他的首部电影《绝地战警》(Bad Boys)。《绝地战警》这部由威尔·史密斯和马丁·劳伦斯主演的影片一经公映便得到了观众的认可,获得了1亿6千多万美元的收入。他制作的第二部影片《勇闯夺命岛》(The Rock)也获得了相当大的成功,这部由肖恩·康纳利和尼古拉斯·凯奇主演的影片最终确立了迈克尔的电影导演地位。   这之后迈克尔·贝执导了不少卖座的商业大片,包括《世界末日》(Armageddon)、《珍珠港》(Pearl Harbor)、《绝地战警2》(Bad Boys II)、等等。2005年的《逃出克隆岛》(The Island)未能获得预想中的成功,引来恶评一片,票房惨败。2007年,他执导的科幻动作大片《变形金刚》(Transformers)成为年度最卖座的影片,在全球市场上斩得7.08亿美元。


代表作:


  《绝地战警》1995 、2003


  《勇闯夺命岛》 1996


  《世界末日》1998


  《珍珠港》2001


  《变形金刚》2007、200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9

主题

0

粉丝

1587

积分

艺考大学生

Rank: 6Rank: 6

帖子
1282
日志
3
相册
1
威望
0
艺币
305
积分
1587
在线时间
182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4-28
最后登录
2011-9-26
9#
发表于 2011-5-30 11:00:11 |只看该作者
奥利弗·斯通

出生日期: 1946-09-15
外文名:Oliver Stone
职业:导演
出生地:美国纽约


1946年9月15日,伟大的奥利弗-斯通在美国纽约出生,少年时期的斯通受到了布努埃尔和戈达尔的深刻影响,他的家庭和他自己的早年生活也成为他后来电影拍摄的主要源泉和题材。   

他的父亲路易斯-斯通是一名普通金融职员,父亲在华尔街的起起伏伏成就了奥利弗-斯通1987年的电影《华尔街》。耶鲁大学在外人看来是一个梦想天堂,但对于斯通来说却是可以随意丢弃的玩物,在耶鲁仅仅读了一年之后,他就前往越南“支教”,在做了一年的乡村教师之后,斯通经墨西哥辗转回了美国。   1967年,斯通又回到了他熟悉的越南,但这一次不是来教书,而是因为战争。两次天壤之别的越南之旅也把这个贫穷而美丽的国家深深地烙在斯通身上,他后来拍摄的“越战三部曲”成为别人难以复制、逾越的鸿篇巨制。   和大多数心怀电影梦想的青年一样,斯通在越战结束后开始了自己系统的学习阶段,他在老师马丁-斯科西斯的带领下以摄影师的角色进入电影圈,其后他出任了一些编剧和剪辑的工作,这些工作为奥利弗-斯通日后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78年他凭借《午夜快车》获得了“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斯通默默无闻的电影生涯结束了,1981年的导演处女作《手》接踵而来。   1986年对于奥利弗-斯通来说应该是个值得纪念的年份,波尔多的庄园为世界奉献了若干美酒,而斯通带给世界的则是一部《野战排》。获得2项奥斯卡提名并不奇怪,让评论界奇怪的是如此角度偏颇的战争片竟然在当年的卖座榜上排名第三,奥利弗-斯通的电影被喜欢、被厌恶的阵容旗鼓相当,对奥利弗-斯通及其电影的争论由此开始。   在《萨尔瓦多》(1986)、《华尔街》(1987)、《脱口秀》(1988)未获好评的情况下,奥利弗-斯通又在1989年推出了“越战三部曲”之《生于七月四日》,6项奥斯卡提名,最终斩获最佳导演、最佳剪辑,在其他14项电影节提名中获得10项大奖,奥利弗-斯通一举树立的好莱坞一流导演的地位,并把对政治和战争的鲜明观点打造成自己的性格标签。   奥斯卡的小金人给了斯通无限自由的创作空间,在“越战三部曲终结篇”《天与地》之前,他还执导了《大门》和《刺杀肯尼迪》,前者不仅成为“大门乐队”的“官方传记”,更是后来许多摇滚电影学习的榜样;后者将斯通的政治片提升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从《野战排》、《生于七月四日》的旁敲侧击,《刺杀肯尼迪》换成了一副直接拷问的架势,通过翔实的史料和经络分明的剖析,给观众呈现了隐藏在历史事件背后的政治黑幕,《刺杀肯尼迪》也因此成为美国最具争议的电影之一,汤姆-汉克斯在近日宣布将按照官方的“华伦报告”拍摄一部正说“肯尼迪之死”的电影。   似乎所有禁忌的主题都能让奥利弗-斯通产生兴趣,1994年暴力题材的《天生杀人狂》虽然在奖项上收获寥寥,但对于暴力的过分表现,还是在电影界掀起了
轩然大波。   《大门》的经验,让对于政治深感兴趣的奥利弗-斯通执导人物传记得心应手,从《尼克松》开始涉及著名政治人物的传记。而斯通独立电影的巨大影响也为他赢得了众多政治人物的友谊,《尼克松》反映平平并不能阻碍斯通政治情结的膨胀,纪录片《指挥官》和传记片《卡斯特罗》给全世界重塑了一个活生生的古巴反美英雄形象。   独立电影的精华已经深入奥利弗-斯通的骨髓之中,外界的评论对他完全不起作用,在巨星云集却应刚愎自用而大败的《亚历山大大帝》之后,斯通重新操起了赖以成名的政治电影老行当,这一次他缅怀的是9·11中的平凡人,虽然他一直宣称这是一部很“单纯”的纪录片,但影片《世贸中心》的上映还是受到了重重阻挠,令所有人不解的是,同题材的《93号航班》却顺利通过审查。   令人欣慰的是,这点挫折并没有消磨独立战士奥利弗-斯通的斗志,相反可能会令他越战越勇。近期的消息显示,斯通有计划为伊朗领导人内贾德拍摄一部纪录片,而且已经得到了内贾德的同意。更令影迷们振奋的消息是,斯通有意拍摄他的第四步越战片,4000万美元的预算和布鲁斯-威利斯的加盟,值得每一个“斯通迷”振臂高呼。   奥利弗-斯通在好莱坞现在不仅仅是作为一名导演存在,他还担任了不少电影和电视剧的制片人,编剧也是他的强项之一,别忘了他的第一个奖就是“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甚至他还在电影和电视剧里偶尔露两下脸,这样的导演除了“天才”和“全才”,别无他称。   1946年9月,奥利弗·斯通出生在纽约,他的父亲在华尔街工作,家境良好,生活优越。1967年奥利弗一时心血来潮加入了军队,服役期间两次受伤,父亲想让他远离炮火纷飞的危险战斗,但都没有成功。1968年4月,奥立弗被派往侦查排,这段经历为他后来著名的影片《野战排》(Platoon)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从越南回国后,奥利弗师从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受益匪浅。在纽约大学上学期间,斯通拍摄了三部黑白短片,分别是《Last Year in Vietnam》、《Madman of Martinique》和《Michael & Marie》。1971年,奥利弗与Najwa Sarkis结婚,为了养家糊口他不得不当起了出租车司机,同时还必须忍受电影和剧本不断碰壁带来的挫折。最终,在一个加大拿富豪的资助下,奥立弗前往加拿大,和一个破产的电影公司合作,自编自导了电影《癫痫》(Seizure)。1976年的夏天,他决定趁着还没有忘记在越南的经历之前,写出《野战排》的剧本。适逢婚姻走到尽头的奥立弗独自在纽约艰苦创作,几周后剧本终于完稿,他搬到洛杉矶,向多家电影公司兜售他的剧本,却无一例外地遭到拒绝。最终哥伦比亚电影公司被他的写作才华所吸引,花钱请他改写比利·海伊斯(Billy Hayes)的土耳其奥利弗·斯通的导演现场
监狱题材剧本《午夜快车》(Midnight Express),1978年影片上映后好评如潮,斯通也因此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剧本改编奖。1986年,屡遭冷落的《野战排》终于在菲律宾被拍摄成电影,并一举拿下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在内的四项奥斯卡大奖,成就了奥立弗·斯通事业的辉煌巅峰,一年后他的《华尔街》(Wall Street)为迈克尔·道格拉斯(Michael Douglas)赢得奥斯卡影帝头衔。   此后奥立弗还拍摄了《生于7月4日》(Born on the Fourth of July)、《刺杀肯尼迪》(JFK)和以独特的越南人视角来讲述越战的《天与地》(Heaven and Earth)等越战和政治题材的电影,引发不少了争议和讨论,奥立弗其他较有影响的作品有《死亡热线》(Talk Radio)、《门》(The Doors)、《天生杀人狂》(Natural Born Killers)等,在电影的道路上,奥立弗始终在不断地超越自己,以图象和声音记录着这个时代。
  
代表作:


  《亚历山大大帝》2004


  《天生杀人狂》1994


  越战三部曲:《天与地》1993《 生于7月4日》1989《野战排》1986


  《刺杀肯尼迪》1991  


  《华尔街》1987


  《午夜快车》197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9

主题

0

粉丝

1587

积分

艺考大学生

Rank: 6Rank: 6

帖子
1282
日志
3
相册
1
威望
0
艺币
305
积分
1587
在线时间
182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4-28
最后登录
2011-9-26
10#
发表于 2011-5-30 11:00:50 |只看该作者
昆汀.塔伦蒂诺

出生日期: 1963-03-27

外文名:Quentin Tarantino

职业:导演

昆汀电影中的“暴力美学”也是电影史上不容忽视的一笔。在他的作品中,风格化的暴力场面无处不在。尽管很多影片都曾涉及暴力问题,但没有哪个西方导演象昆汀一样沉迷于此。昆汀的暴力美学秉承了《发条橘子》中的戏谑和仪式化以及《出租汽车司机》中的真实和残酷,并在此基础上赋予新的内涵,产生了自己独一无二的特质。在昆汀的启发下,更多的导演开始注视暴力本身,于是暴力电影层出不穷。他的最新作品《杀死比尔》系列在全球掀起一场新的“暴力美学”热。这部号称要成为“影史最酷功夫片”的影片自第一集诞生起就倍受瞩目和追捧。

昆汀·塔伦蒂诺作品年表
  
  1992年 《落水狗》Reservoir Dogs(编剧、导演、演员)
  1993年 《真实的浪漫》True Romance(编剧)
  1994年 《低俗小说》Pulp Fiction(编剧、导演、演员)
      《天生杀人狂》Natural Born Killers(脚本)
  1995年 《四个房间》Four Rooms(编导之一)
  1996年 《杀出个黎明》From Dusk Till Dawn(编剧、制片、演员)
  1997年 《杰基·布朗》Jackie Brown(编剧、导演)
  1998年 《杀出个黎明2》(编剧、制片)
  1999年 《上帝说“哈”》(制片、演员)
  2003-04年 《杀死比尔1、2》 (导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学艺网温馨提示: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学艺

关闭

艺城网精彩推荐上一条 /2 下一条

艺术培训|明星博客|演员论坛|视频教程|手机教学|视频教学

商务合作 广告服务 招聘英才 明星博客 演员论坛 网站地图 藏宝图

明星代言 高端培训 在线教育 法律顾问:北京时代先锋律师事务所

京ICP备06064098号 京ICP证09056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4107号

GMT+8, 2024-6-27 01:11 , Processed in 0.030477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本网站由北京学艺文化中心承办。为做大做强网站,本站接受风险投资商咨询,请联系010-81968196

广告合作电话:010-81828388 13683139966 (陈老师) 商务洽谈电话:010-81968196

监督投诉电话:010-81968196 13161897008 (张老师) 信息处理电话:13683139966

联系QQ:81182745 353157718(李老师)MSN: star#iflove.com(把#换成@,张老师)

学艺网旗下网站,明星品质,响亮品牌,愿与您携手腾飞,一起共创大业!

回顶部